标题: 《学习之道》——为何你拼命努力,却深陷平庸? [打印本页]

作者: cooldaddy    时间: 2017-6-14 20:53
标题: 《学习之道》——为何你拼命努力,却深陷平庸?
所评图书《学习之道:美国公认经典学习书》作者:(美) 乔希•维茨金译者:苏鸿雁,谢京秀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5月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学霸——他们看起来漫不经心,考试成绩却遥遥领先,德智体美也通常样样出色;长大后,他们通常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妥妥的人生大赢家。
但是,我们身边也总有这样的“学渣”——他们看起来无比认真刻苦,考试成绩却惨不忍睹,德智体美也通常样样拿不出手;长大后,他们通常也只是普通的工薪一族。
为什么这些学霸们总是看起来毫不费力,却优秀到让人嫉妒?我们听到过最多的答案,提取关键词后,无外乎“勤”“苦”。
从古到今,类似的诗词成语典故,多到泛滥,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牛角挂书”、“昼耕夜诵”、“圆木警枕”、“囊萤映雪”...看的多了,听的多了, 以至于我们坚信苦行僧般的勤奋,是通往优秀的唯一路径。
如果勤奋真的是唯一路径,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努力的“学渣”了。
乔希维茨金9岁起荣获全美象棋冠军,13岁成为“国际象棋大师“,22岁突然改行学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赢得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头衔,成为“太极拳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里达到世界巅峰,而他却做到了!
其所著的《学习之道》,被公认为美国学习第一书。在该名作中,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决定学霸和学渣区别的,其实是学习能力的高低。
接下来,我将从认知前提、情绪管理、核心技能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才能拥有超强的学习力,成为传说中的学霸,走上人生赢家之路。
认知前提
生活中,“天赋基因决定论”者比比皆是,他们认为马云能创建阿里这样的商业帝国,取决于其超群的商业天赋;菲尔普斯能创纪录收获23枚奥运金牌,取决于其在游泳方面的独特天赋......
持有此种理论的人,认为杰出人才和普通人的本质差异,是天赋和基因。
如果此理论成立,为何天赋极佳的“神童”方仲永,小时能“指物作诗”,长大后却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为何失去双臂的刘伟,仅仅用了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
可见,“天赋基因”绝非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一个人始终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自己的综合智力和技能水平,是一个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略有不顺和失败,便将其归因为自己天赋不足,自信心极速下滑甚至消失,这种僵固型认知模式即为“整体理论”。
持有“整体理论”的人,不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去提升的,也不相信比天赋和基因更重要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此类人群学习力的形成和提升,当然只能是空谈。
与“整体理论”相反的认知模式为“渐进理论”,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终其一生,可以通过学习实现持续成长。在遇到挫折和不顺时,持“渐进理论”的人很少会一蹶不振。
在一次真实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一组小朋友进行采访,并对每个人做出判断,是“整体理论”还是‘渐进理论’类型。他们给所有小朋友出了一系列简单的数学题,大家也都答对了题目。
之后,他们又给小朋友出了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题目。“渐进理论”者对挑战非常兴奋,“整体理论”者却非常郁闷。每个人都答错了,但被挑战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却大不相同。
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人员要求所有的小朋友再次解答简单的数学题,几乎所有的“渐进理论”者都能轻松应答,“整体理论”者却因上次的难题而大受打击,许多人连简单题目都答不出来了。
可见持有“整体理论”者,小小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提升学习力不过是一句空话。
因此,提升学习力之前,必须先消除认知偏差,形成“渐进理论”的认知模式。
情绪管理
改变认知模式之后,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经常听到有人说,他们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坚定不移的认为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的成就大小。
然而,他们并没有付诸行动,总是有太多的理由,例如工作太忙,每天赶地铁挤公交,根本没时间学习;住的小区噪音太大,吵到无法静心看书;突然右手受伤,无法再执笔练习书法......
环境永远不可能完美到量身定制,各种各样的意外困境也永远无法避免。
如果一个人,一旦外部条件是非合作的,或突然遭遇突困境,便放弃学习,学习能力必定止步不前,个人进步也将无从谈起。
如何应对不合作的环境和防不胜防的困境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心平气和的对待一切已发生的事情,明白环境不会服从于我们,以接纳的心态去面对去适应,构建属于自己的“软区域”。
软区域是不去对抗眼前的干扰,而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平静接受并且融入到思维中去。处在“软区域”中的人,犹如海里的海带。
为什么海带那么柔弱,在海里却折不断,而许多坚挺粗壮的植物都被海流冲断了?因为海带是顺着海流飘动,不去对抗它,它受的阻力最小。
与“软区域” 相反的是“硬区域”,“硬区域” 犹如一个玻璃罩,看似安全实则脆弱易碎,一旦环境变化太大,玻璃罩就会碎裂,罩里的人可能就不堪忍受。
举个例子,假如你正在家学英语,楼上却不时传来练琴的声音,处于“软区域”的人,可以随着琴声的节奏,继续专注的学习;而处于“硬区域”的人,则不停的强迫自己去对抗干扰,结果是越使力对抗,越心浮气躁,最终一个单词也没记住,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徒劳的排除干扰了。
其次,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将困境转化为优势,利用困境挖掘自身的潜能,打开全新的思路,激发更多创新的视觉。
有一次作者在太极比赛中受伤,右手骨折并无法继续训练。但作者并没有停止训练,他使用左手来训练,这反而让他发现左手的优势。
作者说“这种新的视角让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武术交流概念。我意识到只要我能用一只手控制住对方的双手,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另外一只闲置的手来做别的事情”。
我们在学习的进程中,总会不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境,把我们的“本能” 反应从“硬区域”转变为“软区域”,心平气和地柔韧对待一切意料之外的变数。
学会将它们为我所用,从而让障碍和困境,成为激励我们创造性的源泉。
核心技能
改变认知模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后,我们再来看看提升学习能力的最关键技能:划小圈和组块。
在学习PPT时,我们是不是非常迷恋各种“套路”,到处搜集各路“大神”的套路,诸如“6个套路教你学会图文搭配”、“PPT技巧大集合”、“五种封面套路设计”......
在学习写作时,我们是不是到处搜集写作的“秘方”,诸如“写作有套路,6个步骤让你写出一篇好文”、“万能写作套路”、“独家写作秘笈”......
我们学任何东西,似乎都有这样的倾向--认为掌握了“套路”、找到“秘方”,我们就能学好。确实,最初学“套路”“秘方”,能令我们进步神速,看上去很牛掰。
然而,好景不长,按照这种方式学习下去,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依然止步不前。
为什么开始可以那么“厉害”,后期却寸步难进?
学习“套路” ,研究“秘方”,就如同建高楼大厦时,地基打不牢就建楼。楼层建的再高再漂亮,当然也是摇摇欲坠。
作者在学下象棋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先学开局,尽管学会开局更容易赢得比赛。作者先学的是每个棋子的走法、规律,把每个棋子的能力、潜力都琢磨清楚,之后再将棋子之间建立联系,创建“组块”。
作者先通过“划小圈” ,研究清楚每个棋子,夯实底层基础知识,再把棋子和棋子进行组合,小圈里的小模块,就成功组建成了大模块。
这样的学习模式,可能初期看起来进步缓慢。比起一开始就学开局,一开始就能大杀四方的人,作者最初确实略逊一筹。但因为底层基础足够扎实,后期便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我们学任何东西,都应该先“划小圈”,把大任务拆分成多个细节化的小任务,充分挖掘基础技能的实质。
不同领域,小圈里的基础模块是不同的,如PPT,基础模块包括插入文本框、结构大纲、颜色搭配、元素设计...再如写作,基础模块包括词汇积累、句子、逻辑结构、素材积累...每个基础模块,都进行持续的刻意练习,在打磨好底层能力之后,再把这些不同的基础模块组建成大模块。
学习就像建造金字塔,首先要通过“划小圈”,把最基础的原理完完全全的理解消化,直至内化到身体内。如果急于学习“套路”,最终也将止于“套路”。
更加高阶的学习就是不断修炼,不断深入探索细微的过程。
最后总结一下,提升学习力,实现持续成长,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形成“渐进理论”的心智模式——相信人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成长进步的,这是我们提升学习力的前提条件;
2、接纳不完美,创造“软区域”——把困境变为成长的新契机,并学会主动创造困难,以激发自己的潜能;
3、将大任务拆分为多个小任务——在划出的小圈里,先磨炼好基本技能,然后再把基本技能创建为组块。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们的学习力,不断精进我们的“手艺”,某一天,必定能逆袭为“学霸”,成为人人羡慕的“大赢家”!
好青年就该去大风大浪里锻炼,好青年就该拿起书去知识的海洋里烧脑。





欢迎光临 (http://162.241.138.223/)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