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一念之差》:你所理解的生活风险可能都是错的

[复制链接] [已阅至2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21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英)迈克尔·布拉斯兰德、戴维·斯皮格哈尔特著
三联书店
媒体报道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内容:“经常吃XXX,甚至每天吃XXX,会增加20%的致癌率。”XXX可以是红肉,可以是煎炸食品,还可以是其他被称为垃圾食品的品种。很多人对此的理解是,经常吃不健康食品,自己的生命会缩短20%;或者说,有相同的不健康习惯,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患上癌症。
这样解读是完全错误的。“增加20%”或是增长其他数值,是根据事情发生的概率计算出来的,根据一个相对静态的模型,假设某400个人中有5个人在一生中将因为基因等既定因素患癌,然后这些人呢,都从食用健康食品,变成了食用不健康食品,患癌数就会从5上升到6。这就是增加的20%风险了,其实只是新增1例。
英国广播公司BBC资深记者迈克尔·布拉斯兰德和统计学家、风险问题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主席戴维·斯皮格哈尔特合著的《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一书指出,所谓20%的概率一类的描述,说的是“相对风险”,通常会用来强调问题、风险的严重性或者收益的可观性,但如果转换描述,采用“绝对风险”视角,平均400人种的5例变成6例,仅仅是0.25%的概率。
这本书进一步转化视角指出,如果前述的400人中的399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彻底告别例如红肉、烧烤、薯片等不健康食品,对于患癌率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变量仅仅会出现在1个人身上。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生活中的风险的理解是存在很大偏差的。除了上述的“相对风险”与“绝对风险”之争,还有心理学家所指出的“易获得性偏差”,即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风险,会更容易进入我们的思考、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我们理解为主要风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空难的发生频率并不高,尤其是相对其他交通工具造成的事故而言,但每次空难之后,很多人会选择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并增加购买保险。
这本书也是一本精彩的心理学、风险认知率与概率常识普及作品。每一章开篇都会加入故事,故事主角对于风险、概率的考量大多接近于普通人——很清楚的是,这种考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错的。
比如,初为人母者非常担心孩子遇上这样那样的风险,因为新闻报道里幼儿遇到的风险简直太多了。真是这样吗?如果从“绝对风险”视角考量,当代社会中的多数国家,婴幼儿死亡率、致病致残率都降到了空前的低值,尤其是过去曾长期居高不下的生育过程导致的母婴死亡率和幼婴死亡率都大幅降低。而到了幼儿阶段,孩子良好生存发展的概率并不是像一些父母想象的那样低,并没有面临所谓的危机四伏。如此产生的问题是,这一代家长要比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更加担忧孩子遭遇意外,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家长们都要求公共场所将游乐和体育设施进行改进,要绝对避免孩子因此受伤。这也引发了另一种批评,即当今的孩子在基于过度担忧的过度保护下长大,相反缺乏辨识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
普通人在谈论风险时,往往也会引入巧合的概念。书作者指出,人生来就喜欢探究因果关系,几乎每个人都能举出自己生活中具有戏剧意味的巧合事件,无论是好事,还是意外、郁闷、厄运甚至灾难。对巧合的科学解释是“巨数法则”,任何发生概率看似不大的事情,只要时间够长,终将发生,而人们平时经历的生活琐事数量是惊人的,当巧合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将注意力转换到这些事情之上。
我们经常会将当代社会理解为风险社会,但实际上近代以来,社会运转各个环节的风险就在不断降低,比如工业、矿业、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工作环境的劳动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作为消费者、市民在公共场所所面临的风险,也当然要比过去低得多。但人们仍然担忧风险的存在。书作者解释指出,很大程度上今天的人们所定义的风险,或者说可以容忍的风险,跟过去不是一回事。
插件设计:zasq.net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沙发
发表于 2017-6-13 00:39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忽悠啊,根据自己的需要,采信相应的数据,呵呵。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12 07:07 , Processed in 1.465787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