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马督工对《大明武夫》的评价

[复制链接] [已阅至2楼]

 成长值: 34770

绿铜v3_04灰铜v1_05灰金v1_05绿银v3_04紫铜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0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书和作者之前的作品都很好,好就好在写出了【封建社会】的封建二字。对明清时代政权在文武各方面的组织方式,运行细节写的很好。比如科举在貌似公平的模式下如何进行暗箱交易,比如大官僚如何通过层层代理人成为大地主,比如说家族如何通过残酷而有效的内部秩序来维护代代富贵。其中对农业社会基层秩序中暴力和金钱的作用描绘的尤其具体,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皇权不下县”年代的基层图景。读完之后,读者可以深刻理解那句著名的曲辞“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往我们的历史教育,无论是官方僵化的“唯物主义史学”还是所谓新思维大师们的“经典”史学,虽然总体上都不乏价值。但往往只注重历史的顶层和底层,从皇族、军阀、上层士大夫一步就跨到最基层的自耕农、佃农、士兵,仿佛世上只有这两个阶层,仿佛朝堂之上的政策一下就能影响到底层,而底层的怨气和税收也会自然地影响到最高统治阶层的决策。

比如说黄仁宇这个近年得享大名的人物就公开宣称:

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有如今日美国的“潜水艇夹肉面包”(submarine sandwich),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

这样的分析的确能解释很多历史趋势,但一旦到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解释上,往往束手无策,最多只能说一句“统治阶级压榨太狠,就要造反”的正确废话。至于为什么明败于清,为什么清朝以寥寥数万人的核心武力能称霸东亚,为什么帝国晚期无法做出有效动员,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黄仁宇这个自称在一线打过仗的国民党军官总结起林彪的胜利居然只说得出“人海战术”,足以证明类似史学家对社会事件和历史脉络的把握能力,也说明了为何他这样的军官不能挽救蒋介石政权。
————————————————————————————————————————————————
几天后,我终于借到了黄仁宇先生的这本遗著。还好,读到有关林彪的“人海战术”那一段时,我发觉事情原来并没有太超出我的想象。黄当时作为郑洞国将军的副官前往东北参加接收工作,恰好赶上1946年5月四平街战役结束。他写道:“我们抵达前线时,刚好是战役结束后没几天,看到铁轨旁和田野里散布着无数的尸体。一位新一军总部的参谋对我形容何谓‘人海战术’。他说:‘他们会在前线摆出一千人,但空间只有几百码宽,通常只能容下一个连。你会想:这些人不傻,他们只是疯了!但让我问你:你可以砍杀多少人呢?四百、五百或甚至六百?你把这些人打成碎片,可是这些人的后面还有数百人在那里。相信我,他们绝对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机关枪!’”至于为什么这些士兵能够如此效命,黄相信林彪使用了“残忍”的手段,他为此引述了战役结束后投诚到国民党一边来的林彪部队的一个作战参谋的说法,即:“林彪对自行撤退的将领处以唯一死刑,有一天他就下令枪决两名连长。”

这样的说法,和历史课本里“农民支持土改所以解放战争赢了”的简陋逻辑相比,还要离谱的多。我前几天专门写了一个长篇回复来谈类似的问题:
————————————————————————————————————————————————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 马前卒的回答

以土改为中心的简化社会模型咋一听很有道理,但只要想一下就能发现许多逻辑问题。其一,多数人支持并不构成胜利的充分条件,历史上均田免粮的造反者多了,成功的没有几个。其二,许多地方的土地矛盾并没有那么严重,常常找不出占有多数土地的像样地主,或是是荒地广阔,土地本身不构成主要矛盾。第三,城里没有地主,共产党虽然反对官僚资本,但也没有许诺要把资产分给工人,但共产党在大多数城市也获得了支持。

再细细推敲,还有一个政治上不很正确,算术上却无可辩驳的说辞可以用来反对这第二重解释:

首先,解放军有上百万人,(一个)农民参军不过是给解放军增加了百万分之一的力量,“保卫胜利果实”这个目标因此增加了百万分之一的胜率。但对自家来说,减少一个壮劳力,土地会减产,房子没人修补,和邻居争利益会挨欺负,这是100%会发生的事实。算利益,为何农民家庭愿意以派壮劳力从军、交公粮为代价,换取那百万分之一的胜率?为何农民在国民党军到来之时,会冒死加入民兵打游击?

…………

在真实的解放战争中,运动速度慢、小部队缺乏战斗力的一方正是国军。为什么?因为国军的高级军官、中下层军官、和底层士兵的利益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军阀依靠封建制的管理方式来控制军队。在行军中,士兵缺乏快速行军的动员和激励,军官担心快速行军有逃兵(夜行军尤甚),食物供应也歧视一线单位,再加上各单位的行进难以协调,自然比共军慢了不少。纵使国军有再多的战术奇谋,也无从实施。

对于国军各级军官来说,军队是自己的本钱,精锐打光了未必有人给补充,好武器用坏了没准会换成落后的。所以分兵的时候,无论是一个师还是一个连,都不愿意单独承担作战任务,都不愿意离开主力太远。结果,国军每次分兵都意味着漫长的扯皮,被分出去执行战术指令的部队无法做出任何威力侦查,会被任何有积极性的解放军小部队甚至游击队压缩向主力方向。

所以,国军一方面无法实施复杂战术,另一方面部队控制的范围极小,只在主力行军纵队前后几公里才能做到有效控制,把剩下的战场都扔给了来去自如的解放军。1948年6月,晋军“亲训师”居然会让徐向前的几个旅埋伏到几百米内无法发觉(徐向前元帅距敌不过2公里),排着整齐的密集队形走向解放军的数百挺机枪。徐向前用20世纪的武器打了一场冷兵器时代的伏击战,消灭7000“精锐”的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晋系军队最精锐的师都派不出一个有主动作战积极性的侦察连,只能靠主力的目视侦查来控制战场。阎锡山输的不冤枉。

…………

国民党虽然也继承了列宁主义的架构,却始终企图在原有社会架构上搭建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然后逐步提出改良方案。国民党强调自己是上千年来中国旧结构的继承者,把农村士绅和城市买办当做盟友,通过旧的税收结构和投机市场来收集军政资源,也继承了旧体制的反动。国民党的方案或许也可以收买一定的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但考虑到旧体制的低效,大多数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无法被全部收买,也无法在这个体制下实现“做好人”的愿望,自然宁可站到共产党的一边。国共的组织基础因此出现了数量级的差异。

从20年代到40年代,共产党的控制区虽然一直比国民党小,但如果不计算那些“全省人民加入国民党”、“到操场坐2小时,大家就都是三青团成员”的荒谬事件,只比较县区党部(党委)踏踏实实发展出来的、能掌握的党员,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一直要比国民党多。所以共产党有足够的力量改造农村,接管城市现代化企业,最后打翻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则遇到了死结:组织薄弱—→无法改良基层—→资源获取效率停滞—→组织发展停滞—→组织劣势进一步加强。即便中间出现了日本入侵、美国援助这些极有利于国民党蒋介石派系的事件,陷入死循环的国民党反动派还是在40年代末被彻底赶出大陆,依靠从整个大陆撤退的组织力量到台湾去搞土改了。

总而言之,解放战争的胜负,根源不在49年渡江,不在于48年发起的三大战役,甚至也不在于46年抢占东北应该快一步还是慢一步。从20年代北洋政权解体开始,共产党的胜利已经是必然趋势:正确的革命思想带来先进的组织—→先进的组织令更多高级策略和先进战术成为可能—→战场胜利保证了解放区土改成果—→最后共产党打败了买办和地主,在4亿人口面前树立了无可置疑的“解放者”和“好人”形象,自然事无不成。
全文请看: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 马前卒的回答 我这里言归正传。
————————————————————————————————————————————————

和我上面那个评论的思路一样。《大明武夫》的好处是给农业社会中间阶层绘了一幅群像,军官、庄头、小商人、村落长老、胥吏,每个角色都做到了“有来有去”,依据自己的身份、地位、见识做出应有的反应。让我们知道在大军阀和大官僚之下,整个社会是如何运作的。进而解释每一个政策、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你清清楚楚地看到“太平盛世”下的潜流,看到每一份力量和资材的转手。在各层组织的分解下,宏大的历史世界不再大而无当;被各级组织聚合起来,微小的个人选择对历史也不是毫无影响。你能充分理解封建社会的运作模式——封建。




封建,“封”就是邦国边境上的土堆(田埂式界碑),“建”就是建立政权。封建社会,从字面意思就是由天子或者大领主划分出一块领土,交给代理人建国。为什么领土不自己统治,一定要分给其他公侯呢?因为古代社会通讯不便,交通困难,如果什么事情都上报给中央处理,任何危机都要动员中央的军政力量,古代社会就会四处起火、八方冒烟,用不了多久就瓦解了。所以为了保证天子和整个统治集团的稳定,必须把许多权利交给代理人,而不是严格按照“程序”运行的官僚制度。

这种趋势在交通不便、文明区域不连续的文明早期比较明显,不仅天子要封公侯为国家屏障,公侯在封国内也要层层封邑,保证每一处文明社区都有一定的能力对付蛮族和被统治阶层,而且也有积极性发动这种镇压。随着时代演进,道路越来越通畅,文明区域中间不再夹杂着蛮族区域。尤其是到了铁器时代,内地完全文明化、同质化,不像罗马帝国那样由不同文明区域构成,这种政权上的封建就不再是政权的必需品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因为教育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的提高没有一直持续下去。等到铁器时代完全取代青铜时代,农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就趋于停滞了,下一次有明显斜率的技术-社会进步要到工业革命前夕才出现。在这漫长的铁器时代里,农业社会总体上依然处于地理上的分隔状态,教育依然是少数人垄断的特权。所以,这样的社会既无法构造有效的官僚机构(现代意义上的),也无法实行真正的集权和标准化管理,只能在大多数基层社区继续推行事实上的封建制。

什么是“事实上的封建制”?。这意味着大多数管理权是家族世袭的,有固定等级和权限范围,相对皇权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名义上独立生活的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和封建主有人身依附关系。比如说军官身份和军人身份,在大明朝就是世袭的,在其他朝代也多数是世袭的。(高层指挥机关需要选拔,但中层军官世袭,士兵也世袭,进入高层军官的预选行列也靠家世,成为将门的基干军官更要世袭)。各县的胥吏也基本分行业世袭,比如说管户房的吏典,基本就是家传一套全县的土地税收数据,别人无从插手。至于税关的助手、各乡的管事、民兵头目,各村的长老,要么是家族世袭,要么是当地大户的附庸。这才是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主力。而貌似反“封建”的科举制到了王朝中后期,也必然是利益交换和权钱交易的工具,被官僚世家垄断了相当的位置。

这样的社会尽管没有独立王侯,也同样算是封建社会。底层平民看似“自由”,实际上和贵族封建邦国时代类似,也要依附于这些基层封建主才能生存。这就是我认为秦汉之后的中国是官僚化封建社会的原因(之前为邦国封建社会)。在这里,封建二字指的是社会靠家族分权和分肥惯例来搭建基本统治秩序,靠人身依附性来发起经济或军事动员。具体要不要把这个秩序挑明为实际上的裂土封疆,那就看具体的统治需要了。王朝鼎盛时期一般不会乱封异姓,王朝早期和末期就需要给军阀、大吏封王封侯来屏护中央;内地一般保证军政首长是国家任命,在北方边境和蛮荒之地,往往就要给军人事实上的封建世袭权,或是干脆任命蛮族土司来“羁縻”。但务必记住,即便在王朝最鼎盛时期,在皇权最强大时期,在最富饶的内地农业地区,大多数中层职务和相当一部分中上层职务也是世袭的。那些非正式但是非常重要的基层管理职务,几乎完全是世袭的。家族传承的不仅仅是职务,还有代代相传的统治艺术和关系网,以及和其他封建头领之间妥协的权责边界。



历史教科书就缺乏这样的细节。只在整体上说了一句“封建社会”,却从来没有细说地主阶层和士大夫集团是如何融合,没有讲清封建秩序和官僚秩序的交错。不被人信服也很正常。《大明武夫》的描写恰好补上了这个缺口,让你在看故事,看英雄传说之余了解封建社会的真实结构。

当然,作者这一系列书的问题也很多。比如说对少数民族人物的脸谱化描写,比如对民族对立情绪的夸张,比如说过度强调主角起家团队的内部团结,比如说在后半部会例行地夸大敌人的实力,比如说把主角率领的封建化军队套上了现代军队的光环。比如说对早期西洋式火器的威力有所夸大……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作者,而在于读者——他只有这样写,才能拿到票房。他迎合的是现代读者的现代民族主义的粗俗版,以及他们在中学学到的各学科入门知识,必须在这些知识的边缘给读者制造“爽点”。商业化写作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你去读奥斯卡等人的商业化小说,狗血喷溅的程度还要多出十倍百倍。

不过,在评价新兴网络文学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他们商业化写作的一面,更要看到在商业化写作基础上,作品内涵和深度的提升。《大明武夫》这本历史作品在商业化写作的同时能弥补上一代严肃历史研究的缺口,把历史科研成果向大众做了一定的普及,这在前网络时代,绝对称得上精品小说,是数年出一本的大作。现在类似水平的历史作品,每年都能在网上出现六七篇,频率比过去高了一个数量级。这就是网络文化压倒传统文化圈的有力证据。网络文学读者固然被灌了足够的狗血,但也并不比前网络时代的大众读者更多。同时他们还接受到了十倍于以往的严肃历史知识,看到了更贴近事实的社会描写。互联网时代因此成为一个空前伟大的文化繁荣时代。读者和作者的知识层次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化时期都不可能和今天相比。我前几天有一篇文章也提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爆炸:
————————————————————————————————————————————————

3015年 会有中学生记得上海么?

就算是大众产品,互联网产品也早已超越了原来的主流文化产业。大多数新一代中国人熟悉的“字幕组”,翻译的信达雅程度绝不输于当年的上海译制片厂,创意和幽默感还有所过之。它的活力也在于开放性和义务劳动。各个网络书站的排行榜上,拥有数十万忠实读者的作家比比皆是,以至于作协里那些垂死的老汉拒绝相信这种书籍的存在。至于互联网上每天都产生的无数笑话段子、视频弹幕里每天都出现的创意吐槽,不仅仅养活了几万个营销账号和段子手,甚至还延伸到现实娱乐界。上至春节晚会,下至郭德纲、周立波,如果不去抄袭网络语言和网络笑话,几乎都已经丧失了取悦观众的能力。如果这样的文化创作能力还算不得文化繁荣,那现在的互联网之外只能算是文化沙漠了。

当然,不可否认互联网文化还没有打动所有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定互联网的标志就是混乱和低俗。这种人一般年纪较大,是互联网的新用户,微信可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交互性媒体。他们和年龄相似的朋友们笨手笨脚地使用互联网,像得到一个喇叭的孩童那样玩弄它,转载自己看到任何有一点点价值的东西。结果就是他们会在朋友圈里看到无数的垃圾内容,只能放下手机,回到互联网之外去欣赏“主流”文化产品。这就是典型的只看到互联网的传播作用,无法有效利用互联网交互作用的案例。

但人类终究是要转向互联网的。我和我的父辈们只能算是互联网世界的“移民”。95后一代才是互联网世界的“土著”——他们从会说话起就生活在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世界。等到移民慢慢适应互联网世界,土著渐渐增多,互联网世界的嘈杂声必然会逐渐放低,基于网络社区的文化生产效率则会有十倍百倍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年轻人拥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的工业化速度太快,以至于100年来从未出现过稳定的阶层分隔,也从未给年轻人提供过稳定的精神家园,这种不安定感既驱赶着中国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也迫使中国年轻人尽快转向互联网世界创建精神世界。

我曾经请编辑部里各个语种的翻译去寻找各国的网络社区,希望能找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世界的“天涯社区”的精华内容。结果发现,海外网络社区的内容创作能力明显低于中国。在类似的时政事件讨论中,许多外国社区的讨论让我恍如回到了2003年之前的早期中文bbs。即便考虑到中国网民数量多于任何单一国家,我依然能感受到中国网民领先世界的讨论热情和资料搜集能力。这就是中国快速工业化阶段社会结构的文化副产品,也是我对下一代中国文化的信心所在。陈行公路的廉价网吧里或许有95%的人都在玩游戏,但在几十年内,我们一定会见到一大批从网吧得到文化启蒙的艺术大师走进全人类的史书。
————————————————————————————————————————————————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看,而且值得花几个小钱支持一下作者的正版。也不枉作者在文中把我写成一个反复无常的龙套了……



插件设计:zasq.net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沙发
发表于 2017-1-9 23: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讨论的题目有点大了吧?不会是妄言吧?呵呵。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3 04:07 , Processed in 0.980328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