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300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捷克)米兰·昆德拉
  成书时间:1984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作家出版社版
  米兰·昆德拉,1929 年生于捷克,后加入法国籍,是世界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先后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提名 。由于他完美地将小说艺术与现代西方哲学结合起来,故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的人生历程是异常坎坷的,他当过工人,做过爵士乐手,以后又从事文学与电影工作,在布拉格影艺学院当 过教授。1968 年,前苏联在以“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论”的借口下,悍然出兵占领了布拉格,并扣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此后,米兰·昆德拉因政见不同而遭到迫害,并被迫于1975 年移居法国。
  米兰·昆德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便始于“布拉格之春”前后,他于当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笑话》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但该书很快被当局查禁。
  以后他又创作了《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等,但直到1984 年,米兰·昆德拉才最终完成了他 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该书甫一问世,便立刻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轰动。
  美国《新闻周刊》称赞该书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而《纽约时报》则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
  是年,米兰·昆德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提名,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最终他未能获得这年奖金。不过,这并不能使 米兰·昆德拉的名望受到丝毫损害,对于绝大多数人们而言,他和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地位是不朽的,米兰·昆德 拉的创作无疑是本世纪文学领域中最可宝贵的财产。
  内容梗概
  一般说来,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因此,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 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 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而透过这种种幻象 ,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追求”本身,便是一种错误。
  于是,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不论是我们的放浪形骸, 还是我们的循规蹈矩,最终却不过是无休止地在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事实上,只要我们慕然回首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生,看看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 无意义的不单是我们的目标,更重要的在于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动力本身,便是虚无的。我们的“向上精神”也许源于愚昧,而我们的“进取心”可能来自无知。而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虽然 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
  然而,这也正是人生悲剧的所在,盲目的进取心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了“意义”和“满 足”。而真正卓立不凡的精神往往是孤独的,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自我了。于是,米兰·昆 德拉发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这感慨中包含着对命运的无奈与愤怒。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特丽莎。虽然托马 斯爱特丽莎,但他却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于是,他不断地与其他女人偷情,并用这个 不得已的手段向特丽莎表明,他绝不属于特丽莎,托马斯是自己的托马斯。然而,托马斯却又不能不承认,他嫉妒别的男人靠 近特丽莎。于是,是为爱丧失自己,还是为自己丧失爱,成了托马斯解不开的两难。
  而原本是乡村酒吧服务员的特丽莎则与托马斯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乡村的粗俗使追求精神生活的特丽莎痛苦不堪,她坚 信精神是高于肉体的,她不能忍受托马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她想起她鄙俗的母亲——一个惯常开些下流玩笑,把肉 体看作是工具的迟暮美人。然而,特丽莎又无法左右托马斯,她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外壳。
  终于,“布拉格之春”震动了这个脆弱的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却 不知她镜头摄下的反对者的形象为后来当局立案帮了不少忙。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同情反抗者,却不愿签名支持他们,也 不愿签名帮助政府,因为在他看来,给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不久,托马斯与特丽莎逃到了瑞士,以躲避当局的迫害。但特丽莎很快发现,自己的“爱国记者”的角色在异国他乡很快 便失去了舞台,更令她不能容忍的是托马斯的老情人画家萨宾娜也来到了瑞士,于是特丽莎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 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但很快失去责任的“轻”让托马斯难以忍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 份“重”,于是在几番挣扎之后,托马斯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二人在当局的迫害之下,被发配到了乡村,最后双双死于一次 意外事故。
  而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了瑞士以后,又爱上了单纯的大学讲师弗兰茨,但与弗兰茨不同,萨宾娜也是一个坚决的反“媚 俗”者,不过她却从人们的“媚俗”中得到了好处。虽然她的画作并不出色,但正值“布拉格之春”
  结束的时候,西方观众们出于对她遭难的祖国的同情,纷纷解囊买下了她的作品,让她平空发了一注财。不过,萨宾娜明 白,其实她的画作好坏与她祖国的命运其实是两回事。令她惊讶的倒是,当布拉格的人们排成长队,抗议苏军入侵之时,西方 的人们也排成长队,以游行的方式来“声援”捷克人民。   萨宾娜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集合在一块,来表达他们并不复杂的主张。在她眼中,这样的“团结”事实是对人们个性的 强奸,于是她愤怒地喊出:“我不反对共产主义,我反对的是媚俗。”
  然而,萨宾娜的新情人弗兰茨却不这么看。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而且颇有名望。但这一切只能 让他觉得“轻”,该有的都有了,而且来得容易,因此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愚蠢地加 入了所谓“和平大进军”,为一场不相干的战争而游行。令他难堪的是,他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动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媚俗”是米兰·昆德拉所有小说的共同主题,但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涤化 ,并将“媚俗”的主题放在了人类命运的框架中去加以阐释,因此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当我们为他笔下的四个人物的命运而 感慨时,我们不难产生对自身命运再认识的冲动。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不事点染的作家,但他却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每个读者的位置,因 为我们也必须去面对人生,也必须去面对“轻”与“重”的抉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因此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此外,其中细致独到的心理描写,犀利准确的点评、浓淡适宜的抒情风格以及幽默而沉重的笔触,都给 人以极深的印象。虽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以其深刻而著称于世的,但他的笔墨功夫,叙事风度也卓尔不群,堪称文本方面 少有的巨匠。在充满着哲人的深刻之外,米兰·昆德拉显然还具备诗人的激情以及散文家的敏锐,而其中任何一种特质都足以 令其傲立当世。
  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本世纪难得一见的巨著,对于热爱小说的读者们而言,不读它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三章误解的词。作者采用释词的词典编法写小说,令人耳目一新。
  2.第六章伟大的进军。这一章重点演绎了使作者成名的那个著名的词:“媚俗”。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3 00:51 , Processed in 1.294699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