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心灵的焦灼》(全本)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TXT】

[复制链接]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灰铜v1_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灵的焦灼》的卷首如是写道:“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其卷首语所揭示的,小说的主题是同情。小说描写了奥地利的青年骑兵军官霍夫米勒出于同情而与残疾的富家小姐艾迪特亲近,也是出于同情,尽管他并不爱她却不忍明确回绝她的爱慕之情。茨威格以他那著名的心理描写,极其准确而细腻地刻画了霍夫米勒在各情节阶段以及不同场景中的心理活动,于是小说中的霍夫米勒时而因付出同情而陶醉于恩赐者的满足心理,时而因艾迪特一家的过高期待以及周围人的流言蜚语而内心备受煎熬。显然,霍夫米勒的同情正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同情,这种同情只是出于自私心理。基希洛夫斯基的电影《红》中,老法官也是这样评价女学生瓦伦丁对受伤的狗以及说谎的妇人的同情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那种感情冲动,其实只是为了自己晚上能够心安理得地睡去。这种同情归根结底是为自己。那么,有没有前面所说的第二种同情呢?小说中艾迪特的医生康多尔其实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对病人的关怀恰可以达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的境界,为此他甚至娶了久治不愈的失明女患者为妻。这种同情可以说近乎忘我的牺牲。我想,大概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那种自私的同情。它既然可以使霍夫米勒陶醉,当然也可以安慰珠光宝气的贵妇、西装革履的绅士以及端着咖啡敲键盘的小白领。拜互联网所赐,现在人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容易,网页上展示的各种悲惨故事之后,一准少不了以叹号结尾的唏嘘。我甚至有时在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准的哭脸表情图案可能也会像那个灯泡般的笑脸一样在互联网上兴起。也许,这种自我的心理满足就像送到嘴边的糖果,总是如此轻易获取乃至无法回绝。不过我还是要说,在我们为别人感动而赠予同情的时候,最好小心警惕不要自己感动了自己。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6 12:21 , Processed in 1.814306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