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绝非天赋》:重新定义“人类智力”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21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绝非天赋》 (美)斯科特·考夫曼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神童、超常儿童班……人们普遍认为那些被视为天赋异禀的儿童会在成年后继续斩获伟大成就,而资质平平的孩子则鲜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果真如此吗?一个曾被人认定有“学习障碍”的小男孩,长大后却逆袭成美国知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获得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颁发的国际卓越研究奖。他就是《绝非天赋》的作者斯科特·考夫曼。
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想象力研究所科学主任,考夫曼主攻人类智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开发,换句话说就是重新定义人类智商。他和阿甘一样,逆风飞扬。
逆风起飞的童年
小学三年级时,考夫曼接受了一次智商测验,专家认为,凭借他的智力状况最多只能念到高中毕业。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考夫曼被迫留级,被安置在特殊教育班级里接受“特殊”教育。幸运的是,一次考试结束后,老师对考夫曼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看得出,你并不喜欢这里,你并不属于这个教室,但你为什么在这里呢?”这次经历让考夫曼有勇气提出要求学习普通教育课程的要求,离开了被特殊教育笼罩的日子。
撕掉IQ的标签勇往直前
在不断努力下,考夫曼终于在多项科目中拿到优秀的成绩。为了证明自己,他也开始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向一切事物发出挑战。他曾经在劳尔梅里恩高中的篮球场上和科比进行了一次球技比拼,还尝试跟身为费城交响乐团大提琴手的外公学习大提琴,等到高中毕业时,拿到了各项音乐表演奖。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在考夫曼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想弄清楚:智商测验为何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决定他的一生?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考夫曼如饥似渴地钻研心理学,得到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青睐和赞赏,成为其研究生涯中最后一位科研助手。
挑战传统,重新定义智力
在参加盖茨剑桥奖学金的评定面试时,面试官问:“你准备怎样改变世界?” 考夫曼回答:“我想提出关于人类智力的新理论,因为目前的各种理论都不完备。”这正是考夫曼始终在做的事。他认为智商分数并不能对人的一生盖棺定论,每一种智力特点的人都可以通向伟大。
由此,考夫曼的“个人智力理论”登场,他将智力重新定义为“在追寻个人目标过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动态互动”,并强调我们不应该将智力和别人进行比较,而应该和过去与将来的自己进行比较。考夫曼将其对智力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了他的著作《绝非天赋》之中。
诚如译者杨田田老师所说:“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心理学著作,翻译过程中我们每每赞叹于考夫曼博士对所有智力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书中所涉及的很多观点和案例都让我们惊叹不已,要说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所描绘的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智商测验以及所有披上了其他外壳的智力测验试图衡量的,只不过是人类智力总体宏大画卷上的一个碎片。有多少儿童因为在这些测验中表现不佳而被剥夺了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我们应当重视每一种心智的价值,给予其滋养的土壤,让其茁长成长。”
对话译者杨田田:
“个人智力理论”颠覆往日认知
广州日报:本书颠覆了以往我们认知里对“智力”的定义,那么,在作者看来,智力到底包括哪些因素呢?
杨田田:一提到智力,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智商分数、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学术成就等,会认为一个人很难去改变智力。在这本书中,作者梳理和分析了几乎所有相关的智力理论,指出每一种理论存在的缺陷。通过层层递进,作者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智力理论”。个人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追寻个人目标过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动态互动。这一定义不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差异,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个人,强调个体经历的价值。在新理论框架下,投入、激情、灵感、希望、动机、心理定向、自我调节、学习目标设立、自我表达、刻意练习、创造力、坚毅性和坚持等等都是人的智力的组成部分。
广州日报:斯科特·考夫曼认为过早地对儿童的潜能盖棺定论会错失无数促成儿童积极发展的良机。那么,书中有无提供衡量潜能的可行性标准呢?
杨田田:大多数的所谓标准化的潜能测试,都是将儿童与其他儿童进行比较,无数儿童因为在这些测验中表现不佳而被剥夺了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作者认为,应该培养儿童实现个人目标所需的心态和策略,不要在这一个过程的任何阶段限制或者预判他们成功的概率。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去梦想所有的不可能,敢于不切实际,培养他们终生学习和成长的心理定向,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这让我想起教育家肯·罗宾逊在2010年TED大会上名为《展开学习的革命》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他讲道:“每时每刻每地,我们的孩子都把他们的梦想延伸到了我们的脚下,我们应该轻轻地踩。”教育工作者有职责呵护所有儿童的梦想,给他们土壤让梦想生根发芽。
广州日报:您认为这本书适合什么人看?
杨田田:首先,本书很适合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人士阅读。其次,本书非常适合所有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智力”及儿童教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此外,对于在传统教育的标准化测验中表现不佳而又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们,这本书也许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12 06:12 , Processed in 1.77134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