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 (英) 扶霞·邓洛普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国人对于吃饭向来讲究,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各地自有讲究和规矩,平日如此,适逢假日更是充满了仪式感。久而久之,吃饭这种看似简单的日常,经过社群周而复始的循环,凝聚了从祖辈沿袭而来的传统智慧和文化沉淀。在大快朵颐之中也诞生了不少美食家,其中不乏历代文人墨客,杜甫写“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诗句中透出韭菜的鲜嫩和米饭的清香,离乱之际友人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热情款待;一块“东坡肉”更是牵出一连串苏东坡从政的轶事,爱吃肉且好烹饪的他公布自创秘方并流传至今;郑板桥有诗句“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被誉为“南国绝色之佳”的鲥鱼肉质醇厚,但是如此美味也有抱憾之处,张爱玲曾说的“人生三恨”首当其冲就属“鲥鱼多刺”。
这样看来,人与食物之间也讲缘分,有一见钟情,也有望而生畏;有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相反就会有无动于衷形同陌路。成长于英国牛津,专攻文化研究的扶霞·邓禄普在中国交流学习期间被四川当地的饮食所吸引,中国之行点燃了她怀揣已久的美食梦。在其后的二十年里,她写了诸多关于中国烹饪和饮食文化的作品,获得了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鱼翅与花椒》就是其中之一,不只是单纯的吃货心得,还是一段未知旅程中的食物历险记,每章尾声时的特色菜谱还列出了她研究考据的成果,供如法炮制。
探究中华美食无异于田野调查,当地小馆、街头市集、烹饪学校见证了她身体力行的美食考证之旅。
作为美食家,扶霞对各种食物来者不拒,然而中国在饮食上广阔的包容性还是令她“大开眼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社会转型的时期,一切革新也带动着舌尖上品味的试水,餐桌上的鱼翅彰显出奢华,丰富了味蕾却透支着生态环境,这也是由此引发的隐忧和思虑。而在大众的餐桌上,唱主角的永远是下饭菜,以麻辣著称的川菜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如此百搭多元化平凡为神奇的美食赋予四川人享受悠闲巴适的生活。尝遍四大菜系,游历过大半个中国的扶霞对于中华饮食有了深层次的思考:饱尝了“味的狂欢”却逃不过内心道德拷问,安抚了“胃的乡愁”反而迷失了自我,鱼翅与花椒,从食物的禁忌到身份的认同,这是摆在每一个异旅人面前的难题。
不是每道菜都有被冠名的好运,时过境迁,谁还会记得烹制过它们的厨师呢?正是这些超越食物本身的东西让扶霞继续着她的事业,毕竟,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