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 吕德安 中信出版集团
“中国的弗罗斯特”、著名诗人吕德安的山居笔记(1994-1995),焦虑时代的自由之魂,舒婷、于坚等联袂推荐。 本书是著名诗人吕德安的一本随笔集,以他1994年至1995年在山间筑居的日记为主体,糅合了诗歌、访谈、散文等,讲述一个现代诗人寻找幽居的故事,其中既有与世俗生活的相处,也有与大自然的对话。文字朴实温和,处处表露出一个诗人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思索。 作者简介: 吕德安,1960年出生于福州。当代诗人、画家。“他们”诗群代表诗人之一,“星期五画派”成员。出版诗集《南方以北》《顽石》,以及长诗《曼凯托》《适得其所》。 编辑推荐: ★当代著名诗歌流派“他们”诗群代表诗人吕德安的随笔集。吕德安因其诗风朴素厚重,被誉为“中国的弗罗斯特”。 ★一个自己亲手打造的家园,一段自由自在的山居时光,现代都市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天地。 ★舒婷、韩东、朵渔、于坚等多位国内著名诗人联袂推荐。 ★书中收录了诗人1994至1995年在山间筑居的日记,并加入了他的诗歌、访谈、手稿、画作和摄影作品。这里有现实和诗的碰撞、人和物的情感连接,也有写作灵感汇聚的种种过程,深刻展示了一个作家对于生命、自我、万物的观察和理解。 名人推荐: 他的诗朴素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美,因此有人将他誉为“中国的弗罗斯特”。——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入围评语 德安的笔下都是些简单的事物,石头、大海、光和大地,素朴者的眼睛天然地看到这些纯然的存在,就像农民面对他的土地。即便是面对复杂的事物,他也会用自己本然的天真稚拙和轻松来驭繁为简。——朵渔,著名诗人 今天并不存在所谓的九十年代诗歌,你们再不必面对那些乱七八糟的所谓诗歌群体不知所措。我们终于可以面对几位如大树般临风独立的,具有明确的风格和石头一样沉重的文本的诗人了。在这里我指的是吕德安。——于坚,“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 自序 常有人问我,你写诗,也写小说吗?不,我还画画—好像画画是我不写小说的理由似的。 不过我确实写过一些日记,记下一些日子里重要的或有趣的事情,抑或是当天的情况—但是那一天,如若碰巧我要写诗,我就不轻易这么做,生怕那样的话,诗就会像雨水从指间悄然流走。 因此写日记总是被推迟,到了第二天又懒得再记,因此我的一生在日记本上就变得断断续续,可有可无。 诗歌显然要重要一些,我对自己说。我好像晓得为什么,才这样对自己说。其实我并不真正晓得。日子就这么溜掉了许多。 幸好在山上盖房的那一段日子,基本上每天多少都写些日记,毕竟觉得盖房是件大事,一生大概只有一次,太有必要记录一下了。 这才有了今天这本书。有趣的是,中间还多出一部长诗,它叫《适得其所》。 我大概可以简单说说这首长诗的缘起:一天,我看见一个石匠一边凿着石头,一边跟他的厨娘调情,他先是拉起家常,最后竟逗得她笑痛了肚子,整个山谷都听得到;另一天,当地人陶弟手提着一条蛇来了,但他说起了另一条蛇,如何被他在砍柴时砍掉了尾巴然后竟然消失不见了—我因此才联想到了什么…… 那个当地人在编故事逗我。他甚至建议我拿一桶颜料把周围的岩石涂得花花绿绿。我说还不如为我做媒介绍一个村姑当媳妇更实在—不过,他确实一直带着村里的女人们帮我盖房子,配合着那个木匠,从头到尾。他让那些日子变得生动。 陶弟并不知道他被我写进诗里了,他只知道我写诗,还是一个画家。但他对我来这地方盖房子至今仍感到迷惑—或者是他迷惑着我的迷惑?谁知道呢。不管怎样,那些日子我把多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体力活上了,似乎那样才能把自己满足。我想身体里一定有什么东西被“劳动”唤醒了,而你必须首先学会去顺应它。但常常我也会闲得无聊,坐在台阶上,长时间在那里呆望,仿佛大自然里有一处空白,直到它让眼睛充盈,才去开始写写画画——我必须承认这一点。 我只是希望写诗、画画或写日记,或其他诸事,样样都能遂了自己的心意。但果真如此的话,你最好当这是上天所赐,好配得上这块土地。 好吧,都在这里了,是部分也是全部—但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个起点。瞧,事情有了一些变化。一切都如有启示。 我有一首诗,叫《时光》,是那时候写的: 闪电般的镰刀嚓嚓响 草在退避,不远处一只小鸟 扑的一声腾空逃窜 到你发现草丛里躺着一颗蛋 我已喊了起来—草歪向一边 光线涌入:它几乎还是透明的 现在我们喝酒谈论着这件事: 那时你躬身把它拾进口袋 不假思索,而你的姿态 又像对那只远遁的鸟表示了歉意 现在想来,这诗里的那只鸟,有着日记的性质,或就是日记本身。 2016 年3 月26 日,写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