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简评何青志《当代东北小说论纲》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302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何青志而言,“东北文学”似乎是其永远都无法摆脱的研究视域和学术原点,并同时在两个向度上铺展:一方面凭借着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强劲的思想爆发力和超常的写作速率,及时捕捉到东北文学的脉搏,从纷繁复杂的文学乱象中提纯出东北文学的新动向,为东北文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一次批评实践就能够在东北文学研究范畴内留下“呐喊”的声音;另一方面,她依托宽广的研究视野、多维的思维方式和顽强的写作韧性,始终坚持对东北文学的研究方向,连续出版了《当代东北小说研究》、《东北文学五十年》、《东北文学六十年》等专着以及一系列关于东北文学的论文,在长时间的东北文学研究中逐渐建构了自己的东北文学批评谱系。本书就是何青志东北文学研究在这两个向度上的一次集中体现,并在东北小说研究的批评方法、东北小说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东北小说的本土性等方面开拓了东北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空间。
  《当代东北小说论纲》展现出作者对东北小说史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东北小说史的书写体例和形式的自觉探索和理论意识。迄今为止,如何来书写东北文学史始终是个充满缠绕和纷争的问题。普范意义上而言,对当代东北小说史的叙述往往采用单向度的一元视角进入小说史,也就是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成为规范小说史的核心要素,一整套完备的社会主义文学经验成为选择文学史中的作家、文本和思潮的唯一标准,无论小说本身审美感知力的高低,都一律以与国家意识形态诉求想契合的作家、文本作为文学史讲述的中心,而一些具有独特审美特质和文学意义的作品却被排除在文学史范畴之外。但恰恰是这些被国家意识形态所遮掩和淹没的声音,充满了个人性和独特性,在这些文本之中蕴含着小说与时代更为复杂的关系。1980年代以后,这种一元化的叙述方式得到激进式的颠覆,文学史书写由“一元论”滑向了“断裂论”,文学史的“祛政治化”成为毋庸置疑的潮流,“重写文学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内诸多研究者共同的精神指向和书写趋向,一些边缘化的作家和作品被挖掘出来,重新进入到文学史序列,同时一些政治化的文学作品被排挤出文学史空间。但何青志对这种“一元论”和“断裂论”始终都保持着怀疑和警惕,她在这两种文学史观中都发现了绝对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以,她没有陷入到这种僵化的文学史叙事理论框架中,而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突围点,既在意识形态化的文本中寻找文本本身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裂隙,在裂隙中发现文本残存的诗意审美因素,并将其凸显出来,以此来探究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个体化、审美化的文本中发现文本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背影,勘查意识形态话语与审美话语之间的拒斥与弥合。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当代东北小说史叙事的参考、借鉴和可能。
  当下的东北文学研究缺少一种整体性、系统性、整合性的大文化意识,文学批评的起点往往来自东北文化内部已经先验存在的理论资源,以及个体化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这在无意中为东北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文化屏障和思想陷阱。依照这一研究逻辑和批评范式,我们在何青志的文章中很轻易的就能够捕获到这种大文化意识和文化整合行为。例如,在“新时期东北小说的地域特色及其走向”一节中,通过勘查东北文学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体系内的位置迁移,我们可以透视到东北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边缘与中心等各种形态的冲突与较量的思考植入到自己文学批评活动中,从而完成由文化寻根到文化整合的转型。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5 15:27 , Processed in 1.400682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