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哈利·波特对着张扬舞爪、咄咄逼人的《妖怪们的妖怪书》而束手无策,当一个孩子突然“遭遇”一本经典文学名著,也会不知从何入手。此时,不妨掏出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一眨眼,一本“高大上”的经典名著就可以还原为一本平实的文学书。
这么“神奇”?作者福斯特揭穿了文学的“套路”——他使用了加拿大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都存在着某种“原型”,了解文学作品的“原型”,就能以一知十,以十知万。
熟稔这些“套路”,对于孩子学习文学至少起到了以下作用:
一,化繁为简,让孩子对文学有一个基本、梗概、整体的认知,而非看山只是山。书中提到“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探险”,“很高兴和你一起用餐”等章节就是以“原型”法观照旅行、吃饭这些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时刻发生的情节——千万别小看这两件事,就拿“旅行”来说,整个西方中世纪的文学作品就是围绕“旅行”这一主题写就的:那些关于游手好闲、整天在外晃悠的骑士传奇故事就不说了,就连一脸严肃的但丁,他的《神曲》实际也是一次旅行。
其二,孩子们或多或少阅读过一些通俗文学作品,比如童话、漫画、魔幻、科幻、侦探等。但对着玛丽苏剧而痛哭流涕与欣赏简·奥斯丁之间还是隔着几重山。这本书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在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之间搭建起一条桥梁,把孩子“引渡”到可以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领域里。比如通过比较与梳理,深入分析了“吸血鬼”这一通俗文学里的经典形象,一步步延展,最终将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这样的经典名著给捎带了进来。
最后,近年来井喷似地涌现出众多“给孩子”的书籍,大部分都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给孩子“吃”什么上。而这本书难能可贵地展现出一种具体地、帮助孩子解决如何“吃”问题的努力,这是解决孩子学习经典文学“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贴心的托马斯·福斯特开发出了一个绿色、免安装版的入门级操作系统,他把批评过程简化为孩子较为接受的模式,类似侦探小说里通过勘查犯罪现场、寻找线索、不断解锁谜团、进而得出答案的方式。
当然,任何批评方法都有局限,同源并不能解释艺术的魅力。在程式和套路的桎梏之下,那些杰出艺术家依然能“带着镣铐跳舞”,用被紧紧绑缚在大地上的肉体,给予我们轻盈翱翔天宇的美丽。诗人谢默斯·希尼曾将伟大艺术家的努力概括为“高于杯缘”:给定的杯子和往里加多少水,类似于给定的套路和模式,但杰出的艺术家们总是在加满之后,让水呈现出高于杯缘的那么一点——但这一点,正是文学之树长青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