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阿瑟·克拉克合集》(16本)作者:阿瑟·克拉克【TXT】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47565

绿铜v3_05紫铜v3_02宝血灵晶紫铜v2_01紫金v1_01蓝银v1_05紫银v1_02绿金v3_05绿银v3_05蓝铜v1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金v1_01紫银v2_04蓝铜v2_05灰铜v1_05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录:

001不情愿的兰花
002仇恨之火
003地球历险记
004岗哨
005孤独的机器人
006技术故障
007考察地球
008科学的失败
009冷酷的方程式
010秘密
011闹鬼的航天服
012太阳帆船
013星
014羽友
015远方的朋友
016月球的第一次马拉松


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星河
  谨以此文献给A·C·克拉克以及他那部著名的《2001:太空奥德赛》。
  ——题记

  A·C·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①,也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被誉为“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A·C·克拉克一生出版了90余部②优秀的科幻和科普著作,行销5千万册以上;其作品科技翔实,预测准确,文笔优美,为世界科幻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A·C·克拉克创作于1968年的《2001:太空奥德赛》更是问鼎最佳科幻作品的首座,这部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成为整个科幻界至今难忘的经典之作。
  一、作家生平
  阿瑟·查尔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西部萨默塞特郡(Somerset)的海滨小城镇迈因赫德(Minehead)。克拉克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曾在英国皇家军队服役,军衔中尉,退役后定居在迈因赫德做农场主。
  1936年,克拉克从普通中学毕业后来到伦敦,进入英国皇家税务和审计署任审计员。同时,克拉克加入英国星际学会(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简称BIS)。克拉克系英国星际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在这里他开始进行有关太空航行的材料实验,同时负责撰写学会简报(BIS Bulletin),其中不乏评论科幻的文章。
  1937年,克拉克联名创立英国科幻小说协会,在业余时间里活跃于科幻迷圈子。这时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有些作品曾用笔名发表。
  1941年,克拉克应征入伍,在英国皇家空军MIT辐射研究所地面控制着陆(Ground Controlled Approach)雷达站任技术飞机中尉,负责指导雷达新技术。后来克拉克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一部描写有关雷达技术发展的小说——《滑行道》,这是克拉克唯一一部非科幻小说。
  1945年,克拉克发表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
  1946年,克拉克退伍后回到英国星际学会,并在1946—1947年和1950—1953年期间担任学会主席。同时克拉克进入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深造,1948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专业的理学士学位,并获优等生称号。
  1949—1950年,克拉克在电子工程师协会任《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助理编辑。
  1953年6月15日,克拉克与美国人玛丽莲·梅菲尔德(Marilyn Mayfield)在相识三周之后结婚,不过这段婚姻并不持久,当年12月即告分居,1964年正式离婚。
  1954—1963年,迷恋海洋的克拉克前往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从事水下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探测研究,著有《海洋的挑战》、《印度洋宝藏》等科学著作。
  1968年,克拉克出版其著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奥德赛》。
  在写作科幻作品之余,克拉克还经常客串其他许多角色——
  1968—1970年,克拉克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部与Walter Cronkite和Wally Schirra联合主持关于“阿波罗”11号、12号和15号的节目;1979年,克拉克在《丛林乡村》中扮演连纳德·伍尔夫的角色;1980年,克拉克开始写作并主持13集国际电视系列片“A·C·克拉克的神秘世界”和“A·C·克拉克的奇异力量”,这两个电视系列片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在世界各国播出;此外克拉克还参与制作过其他一些有关太空的电视节目,比如1981年与Walter Cronkite合作的“Walter Cronkite的宇宙”节目。
  克拉克从1956年起就居住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自从1954年12月克拉克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就对这一热带小国的自然环境和其所处的位置——印度洋 ——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迷恋。克拉克从1979年起开始担任斯里兰卡莫拉托瓦大学的校长,此外还兼任诸多公司的经理职务。
  由于克拉克在科幻创作和科学研究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赋予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他曾获得过许多国家颁发的学术奖项。
  克拉克曾担任英国星际学会主席,英国作家协会理事,美国宇航协会(American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简称AIAA)名誉会员,国际宇航协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简称IAA)会员。同时他还是以下数家协会的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国际天文学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美国、英国、斯里兰卡等国天文学协会,国际、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美国科普小说作家协会,英国海底世界俱乐部,世界技术和科学协会……等等,以及诸多国际性委员会的委员。克拉克还被众多大学授予科学和文学博士学位。
  克拉克长期居住在斯里兰卡,但他继续对英国科幻小说界保持影响,仍是英国科幻小说基金会(Science Fiction Foundation)的赞助人。此外克拉克还是英国最佳科幻小说A·C·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的创建人。
  克拉克曾获得3次雨果奖③:《星》(1956年度),《与拉玛相会》(1973年度),《天堂的喷泉》(1979年度);3次星云奖④:《与美杜莎相会》(1972年度),《与拉玛相会》(1973年度),《天堂的喷泉》(1979年度),还因终身成就荣获1985年度的星云科幻大师奖(Grand Master Award)。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表彰克拉克在科普方面的贡献,授予他卡林加奖(Kalinga prize);1969年克拉克荣获华盛顿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科学作品奖(AAAS-Westinghouse science-writing prize);1972年克拉克因《太空探险》一书荣获国际幻想奖(International Fantasy Award)。此外他还获得过富兰克林学院的金质奖章(Gold Med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马可尼奖(Marconi Fellowship),查尔斯·林德伯格奖(Charles A. Lindbergh Award),杰出公众服务奖章(Distinguished Public Service Medal,美国航空航天局对平民的最高奖),太空探险家联合会(Association of Space Explorers,本应仅允许让宇航员参加的组织)的特殊贡献奖(Special Achievement Medal),以及AIAA宇宙通信等十多种科学奖项。198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因为克拉克就“英国对斯里兰卡文化兴趣方面的服务”而授予他英国高级勋爵爵位(Commander of the Order)。1994年,克拉克因其在1945年提出的有关全球卫星通讯的贡献而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00年5月26日,克拉克在获得英国皇家授予的爵士爵位两年之后,在科伦坡被授予“爵士奖”(Award of Knight Bachelor)。
  克拉克目前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由于脊髓灰质炎综合症的影响,本人几乎无法站立,完全依靠轮椅行动。不过健康原因并不能阻止克拉克经常性的出访活动,1996年10月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召开时,克拉克还乘坐轮椅专程赶来中国北京参加会议。
  二、《地球外的中继》及其他科普著作
  1945年,也就是克拉克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最后一年,他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卫星通信科学设想论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副标题是“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证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⑤
  在这篇论文中,克拉克首先从当时的通信情况出发,分析了实现全球范围的全天候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必要性。继而克拉克对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考察,认为无论采用短波方式还是有线方式,都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并耗费十分昂贵的费用。克拉克根据当时科技发展的情况,尤其是太空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进展,首先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克拉克设计了一系列地球同步卫星,进而指出通过这些卫星就可以接收和发射来自地面的无线电信号,起到信息中转的作用。
  克拉克在对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之后,又详细探讨了卫星通信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卫星通信的频段、卫星的覆盖、卫星天线、卫星功率以及卫星能源和星蚀问题。最后克拉克得出有关卫星通信技术的四点结论:对所有可能的业务类型来说,卫星是唯一能达到全球覆盖的方式;它能不受限制地使用至少 100GHz宽的频带,在使用多波束情况下卫星信道数几乎不受限制;所需功率极小,因为“照度”效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并且功率的成本非常低;虽然卫星的初始投资较大,但也只是整个世界网络费用的一小部分,并且运转费用极低。因此,卫星通信的前景十分喜人。
  后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卫星通信充分证实了克拉克这一出色的预见。《地球外的中继》一文已经发表了近60年,而在这近60年当中,卫星通信不但早就得以实现,而且发展极为迅速,并已风靡全球,正在为整个人类社会造福。为了纪念克拉克的功绩,如今42000千米高的同步卫星轨道已被国际天文学协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Clarke Orbit)。⑥
  今天,卫星通信已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把人类通信的能力推向立体通信的广阔领域,成为现代通信中最佳的通信方式,并使卫星成为太空资讯的交换中心。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卫星通信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个人通信的最好方式,到那时卫星通信将成为信息社会中最基本的纽带之一。
  克拉克对于科技领域的贡献并非仅此一例子。1954年克拉克写信给美国气象局的Harry Wexler博士,论及有关卫星在气象预测方面的应用,由此开创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克拉克自幼酷爱科学,对天文学尤甚。克拉克从上中学起就开始为杂志撰写一些带有小说性质的科学随笔,在1934—1936年间他为《Huish杂志》(The Huish Magazing)写了不少文章。1950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普处女作《行星际飞行》,次年又出版了《太空探险》,这两本著作奠定了克拉克太空科普的权威地位,后者还因被“当月好书”俱乐部选中而名声大噪。克拉克先后出版了许多有关太空旅行问题的专著和论文,大力宣传太空科普,并希望英国能在太空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著作使克拉克在宇航领域声誉斐然——美国登月飞船指挥舱甚至以他的书名命名,而宇航员们则大多熟读他的科幻小说。
  三、主要科幻作品
  克拉克最突出的成就当推科幻创作,被誉为最伟大的科幻大师。克拉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开始创作科幻,1946年正式发表短篇科幻作品,处女作是载于《惊奇故事》(Astounding Science)4月号上的《弹孔》(Loophole)以及5月号上的上的《救援队》(Rescue Party,创作于1945),后者使他在科幻界崭露头角。1951年第一部长篇科幻《太空序曲》问世,同年出版第二部长篇科幻《火星之沙》。这一时期标志着克拉克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的起步。
  在克拉克的科幻作品中有不少是太空题材,早期作品无论长篇短篇,大多都是以太空探险作为主题,这与作家本人的专业领域不无关系。但随后克拉克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人类文明这个大的主题上面,作品多是在天文题材框架下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作品。
  1953年,克拉克出版了中长篇作品《童年的终结》。这是一部“近未来”科幻小说,描写了20世纪末外星人来到地球并引导地球文明进步的作品。在外星智慧与地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人类终于摆脱了童年期——人类长大了!
  在《童年的终结》出版的同一年,克拉克还发表了描写“远未来”的中篇科幻《不让夜幕降临》,后被扩充为长篇,于1956年以《城市和星星》为题出版,讲述的是10亿年后银河系的故事。这两部中长篇科幻作品与后来出版的《2001:太空奥德赛》一起,构成了克拉克有关人类文明主题的三部曲。
  事实上在更多的作品中,克拉克一直坚持描述“近未来”主题,他所描述的主要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比如《与拉玛相会》,比如《天堂的喷泉》,等等。
  《与拉玛相会》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一艘外星探测器突然来到太阳系,人类对其进行探测,发现其中没有任何智慧生物,却充满了对这种智慧状况的描述。人类既不知这是外星文明衰落前所发出的保留物,还是向人类传达信息的探测器,最后眼看着它默默地向太阳方向移动……后来克拉克与同是克拉克迷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Gentry Lee合作,续写了《拉玛第二》、《拉玛花园》、《拉玛揭秘》等作品。
  《天堂的喷泉》也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人类靠一种强度极大但质量极轻的特殊材料连接地球与卫星的故事。这是新时代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这一工程耗尽心血,终于殉职于“通天塔”上。在作品的结尾,人类已将所有的卫星都互相连接并与地球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环!
  《与拉玛相会》和《天堂的喷泉》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当年度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前者还获得了当年的约翰·W·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英国科幻小说奖(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ward)和木星奖(Jupiter Award)。
  除了长篇科幻,克拉克的的短篇科幻也脍炙人口,比如《太阳帆船》(Sunjammer,1965),比如《星》(The Star,1956),等等。《太阳帆船》描写了利用“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作为太空动力的故事,小说问世后不久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简称NASA)就开始着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对“太阳风”进行认真研究。《星》则用一种极为伤感的笔调描述了一个文明被大自然无情击毁的时间与人类神话传说的时间相巧合的故事。
  除了太空题材,克拉克也创作其他方面的科幻,尤其对海洋题材情有独钟。他在斯里兰卡结识了年轻的摄影师Mike Wilson,并开始接触了潜水运动。后来克拉克与Mike Wilson共合作创作了6部著作和1部影视。1957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幻长篇《深海牧场》。移居斯里兰卡之后,克拉克还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东方哲学。自此在克拉克的作品当中,除太空主题之外,海洋和东方文化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四、《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⑦
  《2001:太空奥德赛》是一部壮观的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1984》(Nineteen-eighty Four)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同时也是整个科幻史上最优秀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首先是以同名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y Kubrik,1928—1999)执导,剧本系根据克拉克的短篇科幻《了望哨》(Sentinel of Eternity,1951)⑧和中长篇科幻《童年的终结》改编,两人自1964年开始合作,1968年影片杀青。该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⑨
  《2001:太空奥德赛》公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科幻影片的经典之作,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部影片创造了当时的票房记录,也为克拉克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该片于1968年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克拉克和库布里克)等4项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在电影公映的同时《2001:太空奥德赛》的小说版本问世,署名“A·C·克拉克”,据说是因为在某些地方库布里克与克拉克意见不一,因此库布里克最终没有署名。⑩ 《2001:太空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如下:
  300万年以前,地球上还处于一片茫茫黑暗之中。人类远古的祖先在干旱、荒凉和死亡的边缘上苦苦地挣扎。就在今天非洲大陆的某个角落里,一个由“望月人”领导的猿人部落在与自然和同类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着。
  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夜晚,“望月人”感到了某种焦躁和不安,他的大脑虽不发达,但他的确感到了某种事情即将来临。
  夜空中繁星闪烁。就在这繁星的背景上,有一个明亮的东西飞来了,一块深黑色的长方体被安放到地球上。长方体的表面光滑异常,轮廓清晰分明,它的长、宽、高之比是1∶4∶9,这正是自然数前3个数的平方。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将猿人们召集到自己的身旁。“望月人”被迷惑了,他和他的同伴听从了这个来自外星的长方体的召唤,将自己幼稚的思想和行为坦露无遗。这还不够,来自外星的长方体还训练起蒙昧的地球祖先,教他们如何改进自己的投掷,以便更好地打击野兽,并灌输给他们成为地球主宰的梦想……
  300万年匆匆而过,人类孤独地成长了起来,历史悄悄地接近着21世纪。这时候,人类已经跃出地球,尝试性地踏上其他星球的土地。而在这300 万年里,黑色的长方体再也没有出现过。
  然而,就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之遥的月球上,外星人留下的“眼睛”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活动。一天,人类的探险者们竟意外地在月球那荒凉的土层之下发现了一块黑色的长方体!当这个黑色物体被拂去尘土并暴露于月球表面时,面对初升太阳的灼热光芒,它的内部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刺耳的电子声响!
  在沉睡了300万年之后,外星人的了望哨终于再一次启动了!
  于是,为了搞清外星人为什么把一个太阳能装置埋在月球土层的下面,一艘被称为“发现号”的宇宙飞船向着黑石发射电子信息的地方——土星前进。“发现号”是一艘由“哈尔9000”型电脑控制的大型探测飞船,但由于上面的人类成员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而“哈尔9000”又被授权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它的内部逻辑电路因此出现了故障。于是,它开始对值勤的宇航员下了手。宇航员普尔当场身亡,随后“哈尔9000”又杀害了正在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另一名宇航员鲍曼则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与“哈尔9000”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并成功地拆除了电脑的智能装置。人与电脑的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以人的胜利宣告结束。
  此时,“发现号”正逐步接近着它的目的地。在土星的卫星“季皮特斯”上,鲍曼又一次亲眼看到了巨大的黑色长方体。正当鲍曼乘坐太空罐试图近距离仔细观察时,太空罐突然向长方体坠落下去!
  在一瞬之间,空间自身翻转了过来,太空之门被打开了!鲍曼通过它,飞向一条充满了星星的通道!
  在经过一个巨大的宇宙交通中转站之后,鲍曼终于到达了黑色长方体制造者的家乡。这是一个太阳似的火红星球,就在这巨大“太阳”的中心,鲍曼在一间仿制成地球旅馆的房间中最后一次沉沉地睡去……
  是夜,当鲍曼在一场迷离的梦境中回顾了自己和人类的整个历史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名宇宙的婴儿。现在他已经具有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他将为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作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1982年和1987年,《2010年:奥德赛之二》⑾和《2061年:奥德赛之三》分别问世,也都被拍成电影。1997年,克拉克出版了“奥德赛”系列的终结篇——《3001:最终奥德赛》。
  五、创作特点
  克拉克在科幻领域驰骋数十年,形成了一套自己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准确的科技描写
  由于克拉克在技术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创作科幻作品的时候对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叙述十分准确,对作品中科技细节的描写更是精确无比,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觉,毫无虚假之感,这与他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1996年11月中旬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这一点:“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出色的科学预见
  克拉克很讲究在科幻作品中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当然他敢于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屡屡成功。早在1959年,克拉克就大胆地预测说人类将在10年以后的1969年6月前后首次登上月球,结果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果然于1969年7月20日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正因为预言的准确性,克拉克甚至敢于在每部作品再版时的后记中说明,当初哪些预测正确了,而哪些预测则过于保守。
  三、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和东方式的神秘情调
  就克拉克作品的文学方面而言,克拉克受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H.G. Wells,1866—1946)的影响很深,在文字上非常注重文学性,作品往往以一种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同时克拉克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约,颇具海明威风格。
  而所谓“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则多为西方评论家所论,因为它实际上是西方读者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往往并不十分明显。
  四、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这是克拉克最为独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并非不具备,而是没有克拉克思考得更为深刻,在这一点上克拉克继承了英国经典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Olaf Stapledon,1886—1950)哲学科幻的传统。正是因为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才使得克拉克的作品深具哲理性——作家酷爱“近未来”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要探讨的主要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
  当然,克拉克的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散文体的语言风格、对科学细节的过分追求和在哲理上的深入探讨,有时难免伤害到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使作品的可读性受到一定影响,给科学素养不够的读者带来某些的限制。
  六、其他
  克拉克在数十年的科幻创作和科技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定律”的形式加以总结,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基本定律”。这三条定律首先在《未来的轮廓》(1962)一书中提出。⑿
  定律一:
  一个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第一条定律在肯定了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正确的同时,也指出他有可能因为经验的限制而误判;第二条定律则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说明想要开拓新领域必须大胆假设;第三条定律则揭示出新科技的新奇性和难以被人理解的特点。
  这三条定律虽带有一定的诙谐成份,但其中包含着很强的真理成份,成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难以忘坏的规范和准则。
  也许我们可以用作家自己作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大自然的奥妙,始终比我们所能梦想的还要多姿多采,还要复杂,还要新奇!”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博士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博士研究生杨玲玲小姐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表感谢。 
  注 释
  ①唯一能与克拉克比肩的只有美国科幻和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据说1972年克拉克和阿西莫夫两人曾在纽约的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对外克拉克称阿西莫夫为最佳科普作家,而阿西莫夫则称克拉克为最佳科幻作家。
  ②含与人合著。
  ③雨果奖:严格的名称是“科幻小说成就奖”(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为纪念著名科幻编辑、美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自1960年起使用现名。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最佳杂志奖等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一度通过投票选出获奖者,并在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简称WSFS)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属于读者奖。
  ④星云奖:由美国科幻和幻想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Writers of America)评选和颁发。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等,自1965年起每年一度评选和颁发。星云奖属于专家奖。
  ⑤Extra Terrestrial Relays;Wireless World,October 1945,pages 305—308.
  ⑥据说至今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要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的象征性红利,因为他的设想功勋卓著,但当时并未为这一技术理论申请专利。后来克拉克在一篇题为《通讯卫星简史——我是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的》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回顾。许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感慨说否则克拉克将会因此而成为一位富翁——但事实上克拉克已经成为一位富翁,他凭创作科幻作品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克拉克享有盛名之后,他的长篇作品往往是只交出一份一页纸的提纲,就能获得高达8位数的预支稿酬!
  ⑦奥德赛(Odyssey):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相传为荷马所作。共24卷,约12000行。叙述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流十年,经历种种艰险,终于回到祖国的故事。⑧《了望哨》创作于1948年,1951年发表于《十故事杂志》(10 Story Fantasy),该杂志仅出版了四期。⑨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库布里克突发奇想,担心在这部花费了1050万美元且制作时间漫长的影片发行之前人类便已发现了外星智慧生物,因而使剧情显得过于陈旧过时。为此他向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申请保险,以防可能造成的损失。然而一贯承接各类特殊保险业务的劳埃德公司却婉言拒绝了这项业务。后来有人评论说,其实当时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根本没有开展对外星文明的探索,而且在短短几年之间意外遭遇外星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劳埃德公司错过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⑩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科学理念的问题,小说与电影在许多地方的出入并不是很大。电影有一点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倒是值得一提:在影片当中“土星”均为“木星”所代替,因为在当时的电影技术条件下,实在无法构造出一个土星巨大光环的场景。后来克拉克为了与影视作品保持一致,在后续作品中也将“土星”改成了“木星”。
  ⑾在创作《2010:奥德赛之二》时,身在斯里兰卡的克拉克与远在洛杉矶的Peter Hyams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合作,1985年这些通信结集出版,即《奥德赛档案——2010的进展》。
  ⑿Clarke’s Laws
  Ⅰ.When a distinguished but elderly scientist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When he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Ⅱ.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Ⅲ.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克拉克部分作品年表
  (排序以初版时间为准)
  科幻作品
  1951 《太空序曲》 Prelude to Space
  1951 《火星之沙》 The Sands of Mars
  1952 《太空群岛》 Islands in the Sky
  1953 《不让夜幕降临》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53 《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
  1953 《地球探险》 Expedition to Earth
  1955 《地光》 Earthlight
  1956 《追求明天》 Reach for Tomorrow
  1956 《城市与星星》 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7 《白公鹿故事集》 Tales from the White Hart
  1957 《深海牧场》 The Deep Range
  1958 《天空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Sky
  1959 《横渡星海》 Across the Sea of Stars
  1961 《月尘降落》 A Fall of Moondust
  1961 《来自海洋,来自星空》 From the Ocean, From the Stars
  1962 《十个世界的故事》 Tales of Ten Worlds
  1963 《海豚岛》 Dolphin Island
  1965 《火星序曲》 Prelude to Mars
  1965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 An Arthur C. Clarke Omnibus
  1968 《2001:太空奥德赛》 2001:A Space Odyssey
  1968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之二》 An Arthur C. Clarke Second Omnibus
  1968 《〈康迈尔之狮〉和〈不让夜幕降临〉》 The Lion of Commare &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67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
  1972 《太阳风》 The Wind from the Sun
  1972 《关于时间与星星》 Of Time and Stars
  1973 《与拉玛相会》 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 《克拉克佳作选》 The Best of Arthur C. Clarke
  1975 《地球帝国》 Imperia1 Earth
  1978 《科幻名著四篇》 Four Great SF Novels
  1979 《天堂的喷泉》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82 《2010:奥德赛之二》 2010:Odyssey Two (Phantasia, 1982)
  1983 《岗哨》 The Sentinel
  1986 《遥远地球之歌》 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
  1988 《2061:奥德赛之三》 2061: Odyssey Three
  1988 《摇篮》(与Gentry Lee合著) Cradle
  1988 《与美杜莎相会》 A Meeting With Medusa
  1989 《拉玛第二》(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II
  1990 《来自大堤的幽灵》 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
  1990 《夜幕降临之外》(与Gregory Benford合著) Beyond the Fall of Night
  1990 《行星地球的故事》 Tales From Planet Earth
  1991 《拉玛花园》(与Gentry Lee合著) The Garden of Rama
  1991 《比一个宇宙更多》 More Than One Universe
  1993 《拉玛揭秘》(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Revealed
  1993 《上帝之锤》 The Hammer of God
  1996 《里氏10级》(与Mike McQuay合著) Richter 10
  1997 《3001:最终奥德赛》 3001: The Final Odyssey
  1999 《扳机》(与Michael P. Kube-McDowell合著) The Trigger
  2000 《来自其他日子的光线》(与Stephen Baxter合著) The Light of Other Days
  非科幻作品
  1963 《滑行道》 Glide Path
  主编作品
  1966 《时间探测器》 Time Probe
  1969 《三代表明天》 Three for Tomorrow
  1967 《太空时代的来临》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1982 《经典科幻殿堂·第三卷》(与George W. Proctor合作)The Science Fiction Hall of Fame Volume Ⅲ
  1990 《太阳帆船计划》 Project Solar Sail
  非小说作品
  1950 《行星际飞行》 Interplanetary Flight
  1951 《太空探险》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1954 《月球探险》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on
  1954 《太空中的年轻旅行者》 The Young Traveller in Space
  1956 《珊瑚海岸》 The Coast of Coral
  1957 《月亮的制造》 The Making of a Moon
  1957 《塔普拉班的堡礁》 The Reefs of Taprobane
  1958 《海底的小伙子》 Boy Beneath the Sea
  1958 《越洋之声》 Voice Across the Sea
  1959 《海洋的挑战》 The Challenge of the Sea
  1960 《头五寻》 The First Five Fathoms
  1960 《太空船的挑战》 The Challenge of the Spaceship
  1961 《印度洋历险记》 Indian Ocean Adventure
  1962 《未来的轮廓》 Profiles of the Future
  1964 《印度洋宝藏》(与Mike Wilson合著) Indian Ocean Treasure
  1964 《人与太空》(与《生活》杂志编辑合著) Man and Space
  1964 《大礁宝藏》 The Treasure of the Great Reef
  1965 《来自天上的呼声》 Voices from the Sky
  1968 《太空的承诺》 The Promise of Space
  1970 《首次登月》(与宇航员合著) First on the Moon
  1971 《在太空中》(与Robert Silverber合著) Into Space
  1972 《第三行星报告及思考》 Report on Planet 3 and other Speculations
  1972 《木星以外》(与Chesley Bonestell合著) Beyond Jupiter
  1972 《2001失去的世界》 The Lost Worlds of 2001
  1975 《技术和知识的边疆》 Technology and the Frontiers of Knowledge
  1978 《塞伦迪普景观》 The View from Serendip
  1981 《A·C·克拉克的神秘世界》(与John Fairley和Simon Welfare合著)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
  1984 《1984年春——未来抉择》 1984 Spring——A Choice of Futures
  1984 《上升的轨道:科学自传》 Ascent to Orbit: A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1984 《A·C·克拉克的奇妙力量》(与John Fairley合著) Arthur C. Clarke‘s World of Strange Powers
  1985 《奥德赛档案》(与Peter Hyams合著) The Odyssey File
  1986 《A·C·克拉克的2019年7月20日》 Arthur C. Clarke’s July 20, 2019
  1989 《令人惊奇的日子:科幻小说自传》 Astounding Days: a Science Fictional Autobiography
  1992 《幻想沉思》 The Fantastic Muse
  1992 《世界是怎样变成唯一的》 How the World Was One
  1993 《来自疯狂的太空》 By Space Possessed
  1994 《无穷的颜色》 The Colours of Infinity
  1994 《奥林匹斯之雪》 The Snows of Olympus
  1998 《A·C·克拉克与Lord Dunsany的通信》 Arthur C. Clarke & Lord Dunsany: A Correspondence
  1999 《问候碳基两足生命》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2000 《斯里兰卡:翡翠之岛》 Sri Lanka: The Emerald Island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俺下过您的E书了,谢谢啦 。。。查看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30 16:51 , Processed in 1.707232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