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门道》 (美)吉姆·派珀 著 曹怡平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就电影来说,不懂行的观众往往要比业内人士更能准确判断出某部片子的受欢迎程度、票房,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智慧”。事实上,电影公司、放映公司、媒体都在努力弄清不懂行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
新近引进出版的《看电影的门道》,是一本适合各年龄段和社会阶层读者阅读的影迷观片指南。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电影艺术的诸多基本概念,包括电影镜头、唱片、声音、剪辑、风格;第二部分则围绕电影“故事”的剧情、角色、场景、意义;第三部分向人们解读好莱坞及其电影风格、价值观。这本书的作者吉姆·派珀并无意把书写成堆砌电影概念、理论及其沿革的无趣读本,而是将电影发展史及经典电影、流行影片作为主要叙述内容,通过对大量案例的详细介绍和对比分析来阐释概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吉姆·派珀在提及某部影片时,会介绍拍摄手法、剧情、拍摄花絮、上映后的社会反响等情况,并作出个人化的再评价,可谓“微影评”。读完这本书,会让人们对技术及放映机制成熟之后的电影发展历程、经典影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因此相对更为深刻地把握住上面提到的诸多概念,对电影——无论是独立电影还是商业大片保持更多耐心,使自己有机会欣赏到更多的好电影、领会到电影主创人员通过影片传达给观众的观念元素。
《看电影的门道》第一章“镜头”旨在解析电影拍摄时,导演等主创人员通过景别、角度、运动、光学、构图等不同安排的组合,所想达成的画面效果。以角度为例,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疯狂角度、其他角度的镜头,都在于传达某种意义,塑造镜头画面中人事时地的某种关系,吉姆·派珀分别就每种角度的采用提出了大片案例。
第二章谈到“场面”,陈述了内景、极端的布景设计、布光、外景、电脑合成影像等基本概念。经典影片不仅会给影迷留下深刻的故事、角色印象,而且某些场面也让人难以忘怀,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同样,一些个性导演其个人品牌的构建,恰恰就源于擅长制造很让观影者感到别扭的场面,譬如王家卫。
吉姆·派珀在《看电影的门道》第三章“声音”中批评了过于泛滥的电影音乐,“缺乏安全感的导演或他们的制片总认为场面需要加强,于是他们雇佣作曲家,然后把大把大把的音符倾倒在画面上,以强迫观众接受导演的意图”。在他看来,电影中的音乐通常不仅过多,而且非常庸俗,譬如“在感伤电影中,配乐常常是如此的甜腻。如果你是一个糖尿病患者,那么在观看了一部充斥着过多感伤音乐的电影后,你可能会被直接送上担架”。当然,优秀的电影音乐、恰当处理配乐的电影还是不少的,前提在于导演“极其懂得运用一切可能的音乐资源,甚至包括那些在时代和品味上看似毫无关联的音乐。”
剪辑和风格都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第四、五章分别就此作了加入了作者大量独立评论的分析。接下来,书中第二部分,从第六章到第九章讲的都是“故事”,也是普通电影观众最为关心的议题。电影故事显然必须建立在各种冲突之上,吉姆·派珀分别就情节冲突、角色冲突、主题冲突作了介绍,引述了经典影片中的冲突原型,分析了冲突原型个例对增强电影艺术性起到的作用。他还以同样的分析方式就电影视点、表现手法等作了陈述分析。
谈及电影角色,就不能不提到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少电影塑造角色的方式,以及观众理解角色、故事的视角,即忠角和奸角的对立。将角色简单化、脸谱化的塑造为非此即彼的忠角或者奸角,是一种背离生活真实的幼稚,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讨厌那些高大全电影(英雄人物传记片、战争片)的原因。当然,反过来说,像国内影视界如今有意制造坏毛病忠角、私德高洁却做尽坏事的奸角一类的角色塑造,同样也是生硬而不真实的。吉姆·哈珀从文学批评中,引入了“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等概念来说明与生活中人的多样性相匹配的,电影角色的多样性、复杂性。
意义是我们想从电影中最终获得的东西,这也是流行大片在时间面前被划分为经典和烂片的依据。电影的意义首先是市场意义,否则电影产业无法维系;其次是警示意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意义,但必须跟简单化的说教区分开来;第三是普世意义,让观影者可以通过电影来思考世界,或世界的一个角落,书中就此特意提到了中国的《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第四是“真实”的意义,及其外延,启迪人们思考人性等宏大命题;第五是类型片中的意义,通过提供“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的共同体验……以娱乐的方式体验藏于内心深处的幻想、恐惧甚至是敌意”,典型的类型片包括犯罪类型片、黑暗类型片、青春片;第六,是借助文学的路径,进入隐喻、史诗以及神话的领域,以寻找电影的社会意义;第七,通过运用象征,来促使人们思考电影传达的主题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