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罗伯特·西尔弗斯3月20日辞世后接手《纽约书评》? 答案终于在两个月后揭晓。当地时间5月18日,《纽约书评》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将成为杂志历史上第三位主编。根据计划,布鲁玛将于今年9月正式上任。 自《纽约书评》1963年创刊起,西尔弗斯就和芭芭拉·爱泼斯坦一同担任《纽约书评》主编。2006年,爱泼斯坦去世之后,西尔弗斯接过她留下的所有工作,成为《纽约书评》的唯一主编,54年来从未假手他人,这也让《纽约书评》烙印上他深刻的个人印记。 布鲁玛,1957年出生于荷兰海牙,在英国和日本受教育,其先后在东京生活六年,香港生活七年,游历亚洲各地,能说普通话。现为美国纽约巴德学院民主、人权与新闻学教授。其作品有《零年:1945》《罪恶的代价:德国与日本的战争记忆》等,其中有些作品正是布鲁玛在《纽约书评》上系列文章的合辑。 1985年,布鲁玛首次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此后便成为该杂志长期撰稿人。 事实上,布鲁玛与杂志的缘分从1983年便开始了。在一次访谈中,他回忆道:"1983年左右,我写了本关于日本大众文化以及日本人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书,他(西尔弗斯)为我做了篇书评。我拜读之后,便打算在之后的纽约执行中与他见上一面。" 布鲁玛说,在与西尔弗斯会面时,后者向其约稿,"我可从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登载在《纽约书评》,"他对西尔弗斯介绍了日本问题专家唐纳德·基恩当时刚刚出版的日本文学研究专著,西尔弗斯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布鲁马原本以为西尔弗斯只是随口答应,他返回香港之后便把《纽约书评》约稿一事遗忘,直到西尔弗斯发来电传询问,"你的基恩写的怎样了?"布鲁玛回忆,他不得不立刻啃起大部头的专著来。 实际上,布鲁玛在香港工作期间,就曾有传闻他将前往《纽约书评》工作,他在此前访谈中介绍了这一"传闻"的缘起,"当时我在香港一家杂志工作,西尔弗斯专门问过我一次,'有没有在《纽约书评》长期任职的计划,以便减轻爱泼斯坦的工作压力'。"他说自己当时专心于写作,不想分心,因此回绝了西尔弗斯的邀约,"不过可能我曾向其他人说过这事,后来就有传闻我要去《纽约书评》工作了。" 不过,如今西尔弗斯斯人已逝,"传闻"过了几十年后却成真。 《纽约书评》出版商里亚·海德曼说,"我从1985年起就认识了伊恩,我相信他能确保《书评》长期坚守的价值观。多年来,他与《书评》两位创始编辑保持密切合作,相信能够坚持杂志编辑质量与独立性。"1984年,海德曼收购了《纽约书评》,前提是不插手书评的任何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