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豆瓣8.8分,这本书红了170年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成长值: 34780

绿铜v3_04灰铜v1_05灰金v1_05绿银v3_04紫铜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的内容是「一起读24本经典」的固定栏目,本来应该是每月15日和30发布的,很抱歉延迟到了今天。

开始内容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这个活动吧。「一起读24本经典」是我年初发起的读书计划,初步设想为半个月读一本文学经典,倒不是要搞什么研究,只是补一补少时的课,亲近那些也许只听过名字但一直没来得及看的书。

这四个月(从2月开始),我们(目前参加活动的有800人)已经读了《百年孤独》《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红楼梦》《蒙田随笔》和简·奥斯丁的几本著作。

刚刚结束的主题是《简爱》和《呼啸山庄》。接下来,我们会循着时间线索,重温更多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杰作。

《呼啸山庄》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今天主要谈谈《简爱》。

  

首先,我想谈谈“名著”。

“名著”两个字,是荣誉,也是标签,这个标签不仅确定了该作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拉远了它和普通读者的距离。所谓名著,就是那种可以束之高阁,不予过问的东西。可以被瞻仰,不容易被亲近。

《简爱》无疑是名著,而且还是19世纪的名著,亲近度比之《百年孤独》这种上个世纪的作品,差了许多。

很好玩,文学这种东西,时间越古老,我们对它的敬意越高,但真正去读它的动力就越低。比如说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但凡上过学的都知道,但真正读过的,屈指可数。近一点的,《堂吉诃德》《神曲》,响当当的大名,但总好像太远了,一般人很少会真的动念去看。

虽然我们不看,但多少知道一点什么,故事大概啦,文学潮流啦,文化意义啦……虽然没读过,但对每本书都已经有了一个既定印象。比如说,谈起《堂吉诃德》,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对着风车作战的场景,至于其他,语焉不详,不过似乎这也就够了,如果只是为了谈资的话。

我所以发起这个既不能读了就会赚钱,也没什么实际功用的读书计划,就是想要试着问一问:可不可以不够?可不可以我们亲自去看一看?既然历史上有这么多人说好,它们是真好呢?还是被过誉了?是历史原因的好呢,还是可以穿越时代的好?

面对名著,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名著”这两个字,抖落灰尘,磊落相见。

带着这样的基本立场,我开始读《简爱》。

面对小说,我一般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喜不喜欢?第二个是,它好不好?

第一个问题是个人趣味偏好,你很快就能感觉得出来。第二个问题则是价值判断,需要你读完全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它关乎小说的技巧、形式,也关乎主题、完成度等等。

我们要小心把这两个问题分开,只有这样,我们的评价才不会乱作一团。

那么,我问自己第一个问题,我喜欢《简爱》吗?

老实说,我不怎么喜欢。读简·奥斯丁的小说,我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但读《简爱》,我却总是觉得不耐烦。

这可能和我已经看过太多受《简爱》启发的小说和故事有关。这是名著吃亏的地方,你开了宗立了派,但后人看过太多相似的故事,回头看你,反倒觉得你平庸了。

不过,这也是伟大作品和次一等作品有差别的地方。伟大的作品够超越时代,不会因为被人模仿而让自己失去力量。甚至,它们很多时候根本不能被模仿。勃朗特姐妹的两本书,《呼啸山庄》比之《简爱》就更能抗住时间的潮水。

那么,这是说《简爱》不是一本好小说吗?

这就牵扯出一个更难缠的问题了: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经典?杨照提出过一个观点——即历史的去看经典,也就是把经典放回到当时它产生的那个环境里去,这样才能读出它真正原本的意涵。

杨照说的是《左传》《论语》这样的古典书籍,和小说还略略有些差别,但这个思路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凭着自己的直觉去与这些小说碰撞,另一方面,如果忽视时间的尺度,也是很武断的。

这样来看,《简爱》虽然缺陷明显,但也有光彩夺目的地方。

先说光彩。我以为,《简爱》的闪光之处,在于观念。虽然已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但是读这本书还是可以感到小说传递出的女性独立自主,以及平等的意识。

在简·奥斯丁的小说里,阶级壁垒如此严格,天经地义,经不起一丝怀疑,但到了夏洛蒂·勃朗特,一个人的价值并不被她的身份所束缚,简爱对任何人都不卑不亢,她渴望自由和独立,并且对此绝不做任何妥协。她看重爱情,更看重爱情的纯度。她的恋爱是热烈的,和简·奥斯丁小说中看重理智与情感平衡的女主角形成了鲜明对比。无疑,《简爱》的观念更为现代。

在19世纪的英国,阶级壁垒还很严格,这本小说带来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任何女性读这本书都会受到鼓舞,不仅仅是追求爱情,还包括追求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生。

木心肯定《简爱》,说它“一是情操崇高,二是适合年轻人读,是爱情好的教科书。”所谓“情操崇高”,即指这一点吧。

再说说不及之处。

第一,文字密度低,小说不够扎实。

之前在谈简·奥斯丁的时候,我说过一个检测小说的方法,如果一本小说可以允许你快速浏览,而不是全心投入的话,那么它一定不那么高明,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吸引你读完,而不是让你在每一页每一段中感到满足。

相比之下,《曼斯菲尔德庄园》读不快,《包法利夫人》也读不快,《安娜·卡列尼娜》更读不快,但是《简爱》可以,它有很多句子信息密度极低,很多文字华而不实。这一点,伍尔夫曾经颇为尖刻的评价过:

“夏洛蒂•勃朗特至少没有从广泛的阅读中得到什么好处。她从来也没有学会职业作家的行文流畅,或者获得任意堆砌和支配文字的能力。”

第二,人物单薄、失真。

在《简爱》中,人物都飘着,不贴实地,站不住。就拿女主角简爱来说,虽然她的个人独白很多,剖露心迹的地方很多,但是当你停下来细细想象她的样子,却会感到困难。她似乎只有一个面向,没法形成立体感。

其他人物就更加如此了,其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尤其像个道具,除了爱上简·爱似乎没有其他用处了。

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倒有一个圣约翰——简爱的表哥。这个虔诚的传教士,浑身充满着一股唯我主义,比霸道总裁还要可怕。

第三,小说场景营造功夫偏弱。

《简爱》这本小说以简爱的成长过程为线索,配合以不同的场景,一开始是舅妈家,然后是寄宿学校,然后是桑菲尔德庄园,然后是沼泽山庄,最后和罗切斯特团圆。

然而,场景换了不少,真正生动的却很少。同样是多人物的舞会场面,简·奥斯丁写起来,人人都有神采,每一个人物各有特色,但是在《简爱》中则乏味多了。《曼斯菲尔德庄园》里青年男女们排戏的那一幕生动场面,在《简爱》里是如论如何找不到的。

伍尔夫认为,虽然“她(夏洛蒂•勃朗特)以雄辩、华丽而热情的语言来倾诉‘我爱,我恨,我痛苦’。她的经验更为强烈,却和我们本身的经验处于同一个水平上。”

这毕竟不太公平,毕竟,《简爱》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早已过去。

对于现在已获得了尊重、平等、自由等观念洗礼的现代人来说,《简爱》故事中的动人力量已经大大减弱。所以这书小时候看还好,大了,该有的观念都有了,嚼不出特别的滋味。

关于《简爱》,有人说它是玛丽苏小说的始祖。老实讲,《简爱》并不玛丽苏,只是人物单薄了点而已,女主角并不蠢。

说了这么多,《简爱》我确实不怎么喜欢,也不认为它很好,但是我也并不会就此认为看这本书就浪费了时间。经典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仅是那本书本身,还是一个时间的尺标。通过阅读,我们不仅看到这本书,还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甚至时代变化与文本之间产生的互动与影响。而这一点,也是我在这个读书计划中所看重的。

下一期,读狄更斯。同一个时代,城市的英国。会是怎样呢?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4 17:14 , Processed in 3.506303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