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宣传语知识IP大本营社群创始人秋叶作序,简书头牌签约作者彭小六、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推荐;你需要的不是套路,而是套路背后的隐性逻辑;拥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终极的竞争力 作译者:(德)卡尔·诺顿著张帆译 出版日期:2017年7月1日 策划: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编辑推荐 益得书摘创始人/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 "诺顿的这本书非常有趣,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信赖自己的思维。推荐给大家!" 知识IP大本营社群创始人/秋叶PPT品牌创始人秋叶 和缺乏套路一样糟糕的是变得依赖套路,我想这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套路"的原因。 很多人学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具体的方法,发现某种方法有效,结果一窝蜂全部去模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 简书头牌签约作者/畅销书作家/行动派在线教育总监彭小六 《隐性逻辑》列举了21个生活中常见的思考场景,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帮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那么做。和市面上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亮点就是针对每一种思维陷阱,都提供了相对应解决方案,供我们参考使用。 知识服务商和运营商罗辑思维(公号) 切换思考方式,升级认知,是应对知识焦虑的不二方法。 内容简介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为什么对象劈腿,却不选择分手? 为什么经验越多,选择越困难? 为什么聪明的大脑更容易被套路? 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人因为缺乏套路而苦恼。然而,比缺乏套路更糟糕的是迷信套路。很多人发现某种方法有效,就一窝蜂去模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 《隐性逻辑》是一本帮你搞懂各种套路背后逻辑的书。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采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并且很可能掉入思维陷阱之中。只有了解自己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并正确运用思维工具,才能正确和有效率地进行思考。 本书涵盖了大量更优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正确思考,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 作者简介 卡尔·诺顿(CarlNaughton) 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0年有余。他还是Braincheck公司创始人,其客户包括:奥迪、宝马、可口可乐德国、戴姆勒、德意志银行、德国电信、一汽集团、诺华制药、欧宝集团、宝洁、西门子、瑞士邮政等。同时,他还是一名演员,有20余年的舞台经验。 推荐序 多一点套路,多一点理性 秋叶(秋叶PPT品牌创始人、知识IP大本营社群创始人) 喜欢看我个人微信公众号"秋叶大叔"的朋友常常这样留言:大叔,我又被你套路了。没办法,我就是套路多,层出不穷,花样百出。 现在"套路"似乎变成了一个坏词,有一句流行语深入人心: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我对这句话深表怀疑,如果人和人之间不谈理性,不讲方法,没有套路,简单粗暴,那么你所谓的真诚到底是在掩饰你的无能,还是在掩盖你的懒惰? 肯对人用心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去研究套路,那些总是想着付出很少,得到很多的人,才喜欢把真诚挂在嘴上,也就是挂在嘴上而已。 分享一个故事,我有一次想给"拆书帮"赵周老师分享一篇文章,我是这样说的"赵老师,在?分享一篇文章,也许对你有启发。" 看起来简简单单一句话,我其实非常注意选了一个词。这个词是"启发"。最早我写的版本是"帮助",但马上感觉不妥,"帮助"这个词有点居高临下,你怎么就知道你分享的内容就对别人有帮助?万一别人反感,这个词一开始就引发了潜在情绪对抗,欲速而不达。 把"启发"换成"有用"怎样?"有用"更像非常熟悉朋友之间的话,不如"启发"这个词给人正式感,"启发"是一个自带权威能量的词,它会更有助于诱发别人去认真对待这件事。 这点小心机,如果算我的"套路",那么我觉得这恰恰是我做事肯用心的地方。因为大脑研究早就明确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先照顾对方的情绪,才能有好的效果。正如《隐性逻辑》书中指出的:情绪会给大脑发出提示,告诉大脑这个信息是不是重要的。我们之所以要用一些套路,其实是先了解我们是否有办法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绪,才能进一步判断如何让事情继续。 所以,很多人做事的问题是缺乏套路,不肯用心。 和缺乏套路一样糟糕的是变得依赖套路,我想这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套路"的原因。 很多人学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具体的方法,发现某种方法有效,结果一窝蜂全部去模仿方法,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 我推广"分答小讲"时发现了一个新玩法,不是卖课程,而是送课程。反正课程很便宜,一开始是不到两元钱一个人,与其努力推广几万人来听课,还不如送出几万份扩大影响力。这个玩法我应该是第一个策划出来,一个星期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效仿,这样下去,这个套路迟早要被玩坏。 之所以造成这个后果,也许是很多人看到的逻辑是这样的: 秋叶大叔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xx老师也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xx老师又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 所以我也可以用送课程的方法扩大影响力! 如果这样子去使用归纳法,你就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套路者。真正的逻辑其实是为你的潜在读者提供有稀缺感的福利。 重要的不是送福利,而是送稀缺感,送让他觉得自己是独一份的福利。 当每个人都开启送送送模式后,稀缺感就消失了,反而大家就不珍惜了。所以我"分答小讲靠送送送模式"两天就成为排名第一的课程后,我反而收手不送,因为我很清楚,一旦稀释了稀缺感,反而会带来能量的耗散,品牌的贬值,不值得。 如果没有审慎的思考,我们就很容易犯《隐性逻辑》书中指出的错误:我们很容易把(有限的)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一旦你认为这个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是普遍原理,你就会形成做事方法的路径依赖。一旦你形成了路径依赖,你反而成了一名别人眼里无趣的"套路"者。 唯有知道做事方法背后的根本逻辑,才能依据逻辑思考,我现在的方式是好的,还是需要优化的。 有些人注意到自己开始依赖套路,会走上学习的道路。但这些人大部分并不知道他们套路太少的原因并不是学到的套路不够,而是对事物运营更深层次的逻辑学习不足。如果总是把时间花在简单的套路模仿和学习上,固然来得直接有效,但短平快的东西往往热得快也凉得快,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如学一点逻辑,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套路看到事物背后相似的模式。 也就是学会思考的方法,你就拥有了定义套路的能力。 要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就得深刻理解大脑惯用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源自漫长的进化,有可能帮助我们祖先生存到今天,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在飞速进化的数字时代掉入思维陷阱之中。 要想更好的思考,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正确运用思维工具,那么《隐性逻辑》这本书,应该是对有心人的一个好启蒙。 样章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无论我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我们都会做出评价。无论它是美好的、有趣的,还是不好的、让人不开心的。当然,信息本身是中性的。如同照片本身只是事物的复制,起决定作用的是照片外面的框,它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解读这张照片的方式。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框架效应"。关注框架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如果我对你说:一个新的长期记忆训练的成功率是50%,你可能会从直觉上接受它,而且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另外一种情况--我对你说:这种训练方法的失败率是50%。我给出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是你认知的评估框架却迅速从"积极"转变为"消极"。 加薪问题 我们建立框架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决定。举个例子,在决定是否跳槽这件事情上,"框架效应"的影响非同小可。 问题:如果你的年薪涨了1000欧元,你是否还选择跳槽? 情况1:你本来没有指望加薪。 情况2:在最后一个月你已经期待年薪涨10000欧元了。 客观来说,两种情况下你的年薪都涨了1000欧元,只是在情况1中,你没有期待涨幅,在情况2中,你为涨幅设置了一个框架。那么,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如果是情况1:你会欢欣鼓舞,因为你的年薪涨了1000欧元,你不想跳槽了。 如果是情况2:你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你的期望远远没有实现,你肯定会跳槽。 陈述是一种框架 让我们来做个假设:你所在的公司或学校为下一次流感爆发做准备,我们姑且称之为"千足流感"(禽流感和口蹄疫已经是过去时了)。研究预测,你所在的区域将有600人因此死亡。医生给出了几个方案:200人将会获救(方案A);600人有1/3的可能获救,2/3的可能没能获救(方案B);400人将会死亡(方案C);600人有1/3的可能不会死,有2/3的可能会死去(方案D)。你会做何选择? 在丹尼尔o卡尼曼和阿莫斯o特沃斯基的初始试验中,衡量方案A和B时,有72%的参试者选择方案A;衡量方案C和D时,只有22%的人倾向于方案C。但其实以上4个方案都是相同的,只是选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此时,扫描大脑的额叶,可以探查到"框架效应"下大脑的反应。可以确定的是,额头后方的工作记忆区参与的程度很深。同时,杏仁体也会对此做出反应。杏仁体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脑干的上方(参见下图)。
杏仁体 负面的框架会让大脑边缘系统变得激动。一个有力的、经过良好训练的、并因此而变得活跃的工作记忆,对战胜这些框架非常有帮助。它越活跃,我们就越能认知、超越这种框架效应。 解雇谁? 1993年,艾尔达o沙菲尔的试验证明,提问题本身就设立了框架。试验大致是这样的:作为工会委员会的成员,你必须对解雇决议表态。资料就摆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以此为基础做出判断,你有两个选择。问题是:"你要解雇谁?" 你有决定了吗?好,现在看第二种情况。请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要留下谁?"哪个员工你想留在公司? 在沙菲尔的初始试验中,用第一种方式提问时,选员工A的人占45%,选员工B的人占55%。用第二种方式提问时,大家选择的比例变成了36%和64%。 亲密关系的框架 让我们换一个话题,看一看亲密关系中的框架。2009年有一项关于伴侣关系的研究。研究显示了寻找伴侣的时候,人们都实际关注什么-- 对女性来说:想要找受过良好教育的(49%),居住条件良好的(49%),有良好职业的(46%)。至于对方开什么牌子的车,对她们来说无所谓(8%)。 对男性来说重要的因素是:住房情况(34%),受教育情况(31%),工作情况(22%)。开什么车也无所谓(5%)。 结论:外部条件的影响很大,比人们承认的还要重要。 那么,人的内在品质呢?智慧和幽默应该比观景天台更重要吧?诚实也应该算上一条吧!6个月后那些热恋时的激情都用完了怎么办? 雷蒙德·科尼和苏珊·波恩进行了一项心理测试,让相处6个月的恋人思考关系的未来。他们提供了三个最重要的价值标准:诚实、幽默和智慧,让参试者用这些特质考量自己的伴侣。那些选择了正面框架的参试者,认为自己的伴侣具有以上品质中的两到三种。那些选择了负面框架的参试者,会认为自己的伴侣缺少三种品质中的一种,或者更糟--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未来就没有其他人那么乐观。 你可以在下次的"女士之夜"或"男士之夜"留心一下:你是如何评价自己与伴侣关系的,你的伴侣是否也是这样认为的。记住:没有框架就没有认知。 评价效应 当事物的特性很难被隔离的时候,"评价效应"就会出现。比如有两本二手《音乐词典》:一本有20000个词条,但是书皮有破损;另外一本词典只有10000个词条,但几乎是崭新的。不知道两本词典各有多少词条的人,倾向于购买书皮较新的那本。如果了解到两本词典的本质区别,结果则大为不同--人们一定会选择词条更多的那本词典,不再受书皮的影响。 解决方法:建立正向的框架 2014年,神经研究学者玛里珂o捷普玛和玛莉娜o洛佩兹索拉对大脑扫描后发现:当框架一致时,选择正面的表达,杏仁体的反应会更强。 我们对薪水、伴侣及其他事物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表达方式。因此,这值得我们投入额外的时间去思考。而且,一旦摆脱了框架效应,我们就能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知道为什么每个人的决定都如此不同。 如果你面临两个或更多选项,请将这些选项放在一起。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用正面或负面的框架分别表达一次。找出区别,然后再做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到,框架效应对我们的决定有多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