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
中篇小说——《扶桑馆》 作者:叶广芩 叶广芩,女,北京人,一级作家。1968年到陕西,当过护士、记者、编辑。主要作品有《青木川》《状元媒》等,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推荐语: 仍然是旧人旧事,但写下来却让人总有焕然一新之感,秉承了作者这一系列的一以贯之的娓娓道来,这种不温不火的行文风格在西化语言盛行的文学作品中,让人获得了外观和内视的冷静。——何向阳 很现实的写法,也很实在的故事,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现代风貌。人之真、伪,人在他人眼中、心中之真伪,或不同时空中一个个人的对于其本体的真与伪,在小说中都有不动声色地探讨。——白烨 “扶桑馆”是一块匾额上的题字,字写得随性,并不优美,实际上这便是叶广芩小说《扶桑馆》的隐喻,看似不起眼的人和物给你一个震惊的结局。这三个字是孙中山的亲笔。小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解放初年到文革期间京城胡同街坊孩子生活成长的故事画卷,通过孩子眼中的大人,孩子之间的游戏、娱乐、学习、恶作剧,建构了他们眼中那个时代的世间百态。小说中的我——丫丫,为了看电影偷偷将家里文物卖给打小鼓收旧物的唐先生,而唐先生,以及他和日本妻子生下的残疾儿子狸则是少年眼中另一番不同寻常的世界。小说末尾跨越到40年之后,胡同的发小重聚在一个叫“扶桑馆”的日本料理店,狸和姐姐郑重地归还给丫丫当年偷卖掉的家中藏物,至此,日本归国留学生唐先生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演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义薄云天的仁义光辉与宽阔的胸怀智慧,令人慨叹,令人慰藉。小说情节生动跌宕,结构巧妙,人物塑造生动真切,京味京腔的娓娓叙事亲切感人,不失为京味文学的佳作。——陈晓明 这部中篇小说,是叶广芩以老北京为故事背景的“亭台楼阁”系列中的一部。作品以唐先生的“扶桑馆”为故事场景,集中讲述了北京胡同里几个儿童的成长经历。“扶桑馆”不仅是一个空间性住宅,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性符号。既象征着一段浓浓的文化乡愁,也象征着一种无法斩断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象征着唐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借助地标性的建筑,成功地构建对于老北京的文学记忆,除了叶广芩之外,其他作家恐怕已经做不到或者做不好了。——王春林 《扶桑馆》有关记忆,有关中日交流,更有关人的信与义。叶广芩出手老到,她的讲述总是娓娓道来,静水深流,毫无做作之感,我们固然在这部小说看到了人世的种种,但更看到了时间、历史、岁月本身的丰富与厚重。这是一篇追忆似水年华的作品,这是一篇有关重新理解世道人心,重新理解何谓人的体面与尊严的作品。——张莉 叶广岑的中篇小说《扶桑馆》,写老北京街坊故事。一条胡同,几户人家;日本人中国人;民国故事,当代故事;胡同文化,市井文化;中国器物、日本器物;这些元素在作者的蓄势中水乳交融,娓娓道来,挥洒自如,属于地道的京味儿文学。小说叙事紧贴着记忆之中的各种日常事物,历史事件完全融进叙事时间之中,给人一种很开阔、很有历史场景之感,读来引人入胜。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张柠 儿童视角中的时代记忆,北京胡同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小说在平静地叙述中呈现出作者对于战争、民族、世情和文化深入肌理的认知和感悟。唐先生的隐忍、沉默和顺势浮沉作为一个远去时代的背影,映衬出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叵测、世事瞬变中的悲欢离合。小说世家风范中流动着现代人文情怀,满族京味气韵里体现人情人性的率真与纯净。——郭艳 小说通过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日夲帝国大学的老派文人老唐,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而不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挚爱的描写,对这一段历史进程中饱受冲击与凌辱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作品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老唐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瞬间升华,令人感动与震撼。作者谙熟老北平与老派文人生活、写来有真气,接地气,其中蹭电影逃票等细节真实具体而有特色。整部作品叙述从容,不急不躁而又老到俏皮,语言干净、流畅、幽默。——朱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