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儿童杂事诗笺释》:用儿童视觉复原家乡风物与幼年记忆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1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7-6-27 19:25 编辑

《儿童杂事诗笺释》   周作人诗丰子恺绘钟叔河笺释海豚出版社

1947年,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偶然读到英国诗人利亚(Edward Lear)的诙谐诗,觉得“妙语天成,不可方物”,随后用十天时间仿照其意写下48首七言四句的“儿戏趁韵诗”,并将这些诗编为儿童生活与儿童故事两大类,总题曰《儿童杂事诗》(后又续写了24首)。“我这一卷所谓诗,实在乃只是一篇关于儿童的论文的变相。”周作人在序言中道出了他写这些诗的原因。

“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枕头边。大街玩具商量买,先要金鱼三脚蟾。”(《压岁钱》)“下乡作客拜新年,半日猴儿着小冠。待得归舟双橹动,打开帽盒吃桃缠。”(《下乡作客》)“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蒲剑艾旗》)捧读这些诗作,除了体味生动活泼的童趣外,一幅传统中国人的民俗生活画卷也在眼前徐徐展开,而这其实也正是周作人的最大关切。借助儿童的视角,周作人用竹枝词的形式,复原了自己对家乡风物的感受与记忆。

周作人的这批诗作共72首,画家丰子恺为其中的69首画了插图。虽说周作人是把儿童作为歌咏的对象,但现代城市生活与传统乡村生活之间的鸿沟为现代人读懂这些诗增添了困难。比如上引诗中的“三脚蟾”、“桃缠”,相信很多读者都是不明就里。幸而在《儿童杂事诗笺释》中,周作人的每首诗后都附有钟叔河的长篇考释,详尽地向读者介绍了各种可能会引发陌生感的“词与物”。钟叔河,1931年生,湖南平江人,在20世纪50年代曾与周作人有过鱼雁往返,堪称“周作人研究专家”,由他来为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作笺释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譬如《端午》:“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钟叔河在笺释中对“石首”做了介绍:“石首即黄鱼,头中有骨两枚如豆大,色白坚如石,故称。”

又如《麻花粥》:“早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赶上大云桥。今朝不吃麻花粥,荷叶包来茯苓糕。”对于北方读者来说,这些食物可能都是闻所未闻的,如果没有钟叔河的解释,大概只能全凭想象了。

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虽然没有太多可以探幽索隐的地方,但作为笺释者的钟叔河不时也会流露出读诗后的现实感。譬如《夏日急雨》:“一霎狂风急雨催,太阳赶入黑云堆。窥窗小脸惊相问,可是夜叉扛海来。”钟叔河在笺释中引申,“大风大水都是自然现象,但其不可测也会使人产生忧惧。在周作人的作品中,对社会变动的不可测忧惧更大……”

此外,更难能可贵的还有钟叔河在笺释中表现出的健全的现代社会意识,对周作人的一些“落后思想”作出直言不讳的批评。

在写于1990年的《儿童杂事诗笺释》初版前言中,钟叔河说:“盖生为中国人,虽惭磊落,而于吾土吾民之过去现在及未来,实未能忘,亦不敢忘也。”毫无疑问,除了钟叔河先生跨越20多年的笺释心血外,了解“吾土吾民之过去现在及未来”也是普通读者展读此书的重要理由。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5 10:12 , Processed in 1.33018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