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7-6-30 07:01 编辑
《人情之美》 丘彦明著 中信出版社 白先勇先生与丘彦明合影 (左起)王祯和母亲、张爱玲女士、王祯和先生。1961年10月15日摄于花莲。
日前,中国台湾著名编辑、作家丘彦明的文学随笔《人情之美》一书与读者见面。这是丘彦明继《浮生悠悠》《在荷兰过日子》《踏寻梵高的时代》等书之后的一本文学随笔集,记录她在报纸、杂志任职时期与梁实秋、白先勇、三毛、张爱玲、台静农、高阳、西西等十二位大作家的珍贵情谊,披露了众多作家轶事,让我们感受到在那个不知“10W+”为何物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往来的美好。
和三毛共度最难过的时光
当手机还没有成为人们主要沟通工具时,编辑向作家约稿就需要依靠着手写书信甚至登门拜访的方式。那时,编辑与作者之间充满了默契与人情,丘彦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谦逊地表示,自己得以认识和交往这么多名家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成全。“每份人情回想起来都那么温馨美好——从从容容、进退有度、温良恭俭让皆不尽言中。”
1980年,丘彦明接到作家三毛从西班牙寄来的信件,得知三毛在丈夫荷西去世之后陷入极大的苦痛之中。丘彦明立即飞往西班牙探望三毛,陪伴了三毛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她们一同种菜、看山、逛集市、看海……天气凉了,三毛为丘彦明盖上自己设计的披肩保暖,并将自己的心事毫无保留地讲给丘彦明。
见证梁实秋人生的最后岁月
著名文学大家梁实秋弥留之际,丘彦明也陪伴在其左右。“我和梁实秋先生亲密,因为他年岁大耳朵重听,减少与外界交往。儿女不能在身边照看,梁太太韩菁清有时得去香港处理事务五至七天,不放心他独自在家。因我常去约稿,能与梁先生交谈,就委托我陪伴吃饭,因此产生亲情般的关系。”
她笔下的梁实秋热情谦和,“梁实秋先生衣着举止非常绅士,说话简洁幽默有趣,神色从不焦躁。直到去世之前,他每日认真治学撰文,生活规律但不死板。我最佩服梁先生的是,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写英国文学史、编英国文学选等都工程巨大,他耐得住孤寂。”
张爱玲对于文字要求极高
张爱玲去过台湾一次,当时住在王祯和家中,王祯和得以目睹许多张爱玲的日常状态和细节,如:张爱玲每日临睡前必要在脸上涂抹各种各样的膏油;又如张爱玲每日睡觉前都要礼貌地和王祯和的母亲说晚安……丘彦明通过访问王祯和还原张爱玲台湾行的细节。丘彦明还在书中展示了张爱玲写给她的多封信件。张爱玲对于文字的要求非常高:“每一字、每一标点符号都分开得清清楚楚”“每一字一画都规规矩矩”。
对话丘彦明
写作无门槛,严肃文学作家成沧海一粟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人情之美”美在哪里?
丘彦明:这本书能够出版,非我一个人的能力可及。在报社副刊担任编辑时,如果报社不大力支持副刊创新给我机会去认识接触这些作家,如果作家们不跟我亲近……缺一都无法成文而后集结成书。一切都是要感恩的“人情”。思考该给书取什么名字时,上述人情一一涌进脑海,顿时觉得“人情之美”最能体现这本书的精神,便以其为名了。
广州日报:书中您对梁实秋先生着墨最多,这是因为您更熟悉他?这十二位作家哪一位您认为是最让人意外的?
丘彦明:着墨梁先生最多,是因缘际会吧!并不意味相对书中所写其他作家,对他最熟悉。我和高阳先生也很熟呀!至今仍和他的独生女经常往来。高阳常常晚上到联副办公室写历史连载小说,而办公室往往只剩我留守,他曾戏言:“我与彦明共度良宵。”
跟三毛也熟悉,我去过她加那利群岛的家,和她同游东南亚居一室,无所不谈。
你所谓“意外”?指文风?行事?其实,很多人都让人意外,比如,三毛的文学世界开阔,不吝惜给予读者生活的积极力量,自己的生命却悲剧收场;高阳自封“野翰林”,生活率性无章的一个人,竟写出长篇历史小说七十三部九十二册。在红顶商人《胡雪岩》书中,把商场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描绘得淋漓尽致,但现实生活中他勇于尝试金钱运作却屡战屡败;白先勇,除了小说投身成为宣扬昆曲的义工,凭借百折不挠的毅力,带动出了昆曲的复兴,亦属意外。
广州日报:那个年代,约稿需要登门拜访,手写书信是主要的沟通方式,您能谈谈给作家们写信有什么讲究吗?
丘彦明:我写信给作家,其实没什么讲究,就是勤快、诚实、诚恳,适度地表达关心之意。写信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展现出约稿的诚意。
既是写信,字的好看与否很重要。我的字迹端正秀气,常被称赞,确实占很大便宜。现在大家都用网络通讯,就没写字美丑的顾虑了。信的内容,除了问候致意,我会写一些文坛动向、新书出版或对文学潮流或某篇文章、某本书籍的看法,也会略述自己的近况和生活的所思所想,让作者倍感亲切自然,可以放心和开心的交流。
广州日报: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文学方式乃至作家的风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觉得当下的作家和“黄金年代”的作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丘彦明:最大的不同嘛,我觉得是:现在一般的作家或是普通人写文章投稿,报章杂志不愿刊用,出版社不肯出版,没关系,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另外,在台湾自己出钱印刷出书也非常容易,完全跳过编辑这一关,园地变得无限制开放。
如此,人人随意写点文字自己发表,参加个写作团体就是作家;严肃创作文学的作家,变成沧海一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现今,这种现象造成纸面书、网络书充斥,出版社要推出好书,读者寻找好书阅读,就变得特别辛苦费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