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机器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国产机器人如何诞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悠闲客栈    时间: 2017-6-27 02:17
标题: 《中国机器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国产机器人如何诞生

6月24日,由辽宁出版集团、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首部记录中国机器人研发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作品研讨暨读者见面会在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刀波、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汪守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少达、辽宁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邵玉英、辽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杨建军、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东平以及中央民族大学近200名学生出席了研讨会暨读者见面会。

与会专家对该书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机器人》以一系列生动丰富的细节,详细记录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以蒋新松、王天然、曲道奎为代表的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忘我拼搏奋斗、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前赴后继致力于机器人研发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与献身精神。该书既是一部中国机器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高科技发展史,更是一部科学精神的沉淀史。

有专家认为,该书的出版意义重大。随着以机器人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各国谋划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占领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该书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为时代背景,深刻解读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新松机器人公司为代表的科技人员“产业报国”的信念和创新精神,突出抒写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新松机器人公司响应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机器人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技高峰的成功事迹。

何建明发言

何建明在现场发言中谈到,社会的发展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恐怕离不开机器人,机器人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事业也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的隔阂,而文化的隔阂语言是特别重要的,机器人把这些东西一扫而尽。作为文学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完成这样的使命,为我们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书写。

这本书传递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要以为机器人是曲总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人、每一个今天的中国人和未来的中国人期待的载体,这个载体给我们的社会、国家,甚至于节我们中国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胡平认为,《中国机器人》一书通过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国机器人研发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起步到辉煌的壮阔历程,作品题材意义是重大的。现在来看也是这样,作品里有一段写蒋新松1979年第一次去日本,第一次看到机器人,然后就想买。日本人当时看不起中国人,说你们买了会用吗?15年以内我们都不打算和中国合作。蒋新松非常生气,说15年以后你卖给我,我还不一定要呢。这样一段话,也就基本上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写中国如何在这种刺激下发奋图强来发展机器人事业。

李炳银分享了自己读完这本书总结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国家担当。《中国机器人》表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在几十年创造研制过程中,迅速把我们国家机器人的事业、科研的水平提高到一种国际的程度。二个是创新意识。机器人从1954年美国有第一台编程式的机器人开始,到现在是已经60多年。时代发展很快,机器人的事业发展很快,前进脚步稍微犹豫、稍有迟钝就会被别人赶超,被拉下很大的距离。

中国的机器人起步还是很晚的,到现在也不过是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在这四十多年的历史当中,我们的步伐是跨越式的发展。在蒋新松先生、曲道奎先生、王天然先生的领导下,蛟龙号最早也是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起步的,因此这种创新的意识、智慧的开发使机器人水平不断奋进。从过去没有参与国际话语权,没有参与开会,在只能列席的位置到今天成为机器人的强国。因此我们中国机器人的事业、成果是和科学家的强烈创新意识、强烈的争先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们表示,《中国机器人》这本书将中国研发机器人的历史放在了世界智能机器人历史的坐标和背景上进行书写,客观、准确的记录了中国机器人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绩,揭示了科学技术如何实现产业化,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担负起第一生产力的使命,以强大的精神张力,感召创业、创新的激情,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实现强国梦提供积极的正能量。不仅契合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更弘扬了中国科学家无畏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也是一部为人类新时代鼓与呼的作品,对于加快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典型意义。

该书的两位作者王鸿鹏和马娜,是近年来在报告文学领域颇为活跃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走访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还深入到企业与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交流、跟踪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由此将这一重大题材描绘得骨劲肌丰、气血飞扬,将作品中一个个科学家的形象描绘得独具特色、个性十足。作品从历史纵深和广阔的空间展开描写,强调了深刻的思想挖掘,既有生动可读的文学特色,又兼有较强的科普作用和学术价值,具有立体多维的社会效益。使得《中国机器人》一经推出,即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田苗等都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最终在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评选活动中,经过层层选拔,入选2016年度中国好书。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书籍信息】

书名:中国机器人

作者: [中]王鸿鹏 / [中]马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317

定价: 4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历史做了引人入胜的介绍,中国机器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由弱到强的历程。本书实际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国家战略问题。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多重可能性,本书对想了解中国当代与未来发展战略的读者是难得的读本,对智能制造这一当今世界*受关注的高科技领域在战略层面和科技伦理层面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思考,其中提出的诸多前沿性观点是全球都将面对的问题,对中国科学家们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记录。作品同时揭秘了新松公司品牌建立的一些关键细节,其中每一位主人公的经历并不是简单地回顾挫折、成功,而是勾勒出了创新者们的经验教训,为想要追随他们步伐的人提供了指导和建议,对创业者和创新者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与新松公司同时起步的有很多科研机构建立的公司,但大多数创业者都失败了。为什么新松能坚持下来且越来越好?在机制、团队建设、文化和价值观的策略上他们有什么读到之处?对有志于中国市场的企业家有诸多启示。

作者简介

王鸿鹏:山东鱼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入伍后任职于空军航空兵第二十四师。1986年毕业于空军雷达(现为预警)学院自动化系统工程专业;1997年转业至济宁市委宣传部。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获奖及代表作主要有《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改装纪实》《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生命线上的奇迹》等。

马 娜:军旅女作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硕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获得者、解放军总后军事文学奖获得者。长篇报告文学《滴血的乳汁》入选2013年度十大优秀报告文学排行榜;报告文学《天路上的吐尔库》入选2014年度十大优秀报告文学排行榜。责辑的《国旗阿玛拉》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欢迎光临 (http://162.241.138.223/)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