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探村台州三门 | 任家古村,春暖花开时节杏梅古韵相得益彰 [打印本页]

作者: KIMET    时间: 2019-4-17 15:52
标题: 探村台州三门 | 任家古村,春暖花开时节杏梅古韵相得益彰



浙江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杏梅古村”。
每年正是这个春暖花开季节,红梅伸展于白墙黑瓦之间,花团锦簇,馥郁飘香,吸引不少游人驻足观赏。此“杏梅村”,真正的名字叫,任家村,一个美好的古村落。
据《狮峰任氏宗谱》记载:“始祖于元皇庆二年(1313),自新昌雪窦先迁于窦岙,不合其意,越三年,再迁于岙楼,旋又迁狮峰之麓。”
狮峰山南麓的任氏族人,世代耕读传家,名人辈出,明朝末年的著名的学者、清官任大冶就是出生在这里。袁崇焕(1584-1630)在《九龠公寿序》中评价“天台(指台州)任公,适以兵部尚书郎高第推择,为庐州守,一切治行流闻远出龚、黄上”。提起这位任家村的十世祖任大冶,村中老少村民脸上总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任大冶(1571-1629),字天卿,号九龠,明末清官和著名学者。少年聪慧,颖敏过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赴京会试,登进士第,初授无锡知县,不久,迁武昌,转授刑曹主政,历员外郎中、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山东按察司兵马副使、河南督学副使、山西主考等职。任大冶一生政绩斐然,《浙江通志》、《台州府志》、《宁海县志》均有记述,入名宦邑祀乡贤祠。他不仅精于医术,而且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姓氏骊珠》《梁溪政余录》《鄂渚集》《金陵漫草》《庐阳杂记》《任天卿集》《饵槎斋文集》等。
从亭旁镇步行去任家,过宁和溪,左侧不远处的高墩就是明代任大冶的墓。坟头青草萋萋,400多年了,墓碑虽然有点剥蚀、沉陷,基本保存完好。村内现存任大冶官房、太湖石、荷花池等遗址,有为纪念南宋烈女、尚书金殿四女、七女而建的建雄古庙,任氏宗祠等民居宅院仍在无声地述说着一个浙东巨族曾有的气派和荣耀,虽然改朝换代到了今天,但这些大宅仍然是一种世族文化在江南乡村的标识。其中的任氏宗祠,是村中规模最恢宏、构造最考究的建筑。




任氏宗祠位于任家村东部,东为乡村公路,北为空地,西、南两面皆为民居。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是历代任氏尊祖敬宗、伦理教化的地方。宗祠建筑坐北朝南,粉墙黛瓦,占地面积575平方米,为传统砖木四合院式结构,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门厅、戏台、天井、正厅等建筑,两侧为三开间两层厢房。门厅为二层七开间,明间后檐设戏台,前为蛇蟠石板铺设的长方形天井。飞檐翘角的戏台突出庭院,四柱方形,单檐歇山顶,三方敞开,无勾栏,施有攒尖天花藻井,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雕刻精细,制作考究。台前额坊上高悬“镜花水月”木匾,仿佛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只是在戏台上走走过场,“出将”、“入相”仅是美丽的谎言,纸醉金迷与灯红酒绿都只是镜花水月,洗去铅华后,留下的是啼痕无数。两边柱联为:“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每逢喜庆佳节,这里戏台经常上演戏剧,戏台前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正厅三开间,明间六柱十檩,五架抬梁带前轩廊后单步和后廊,次间八柱十檩,单檐硬山顶。宗祠正厅庄重古朴,结构宏敞轩昂,厅堂宽敞,造型简练,用材粗大、考究,恢弘壮观,历数个世纪而刚直挺立如旧,完整保留了明代始建时的木、石结构。斗拱、雀替、柱础等饰件雕刻古朴大方,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年的历史风貌。正厅悬挂有“会魁”、“双节流芳”、“江南名宗”等许多历代名人的匾额、抱柱对,这些匾额、楹联,词句绝佳,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表现了任氏族人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这其中就有宋代大儒朱熹为任氏先人所书的“立修齐志,存忠孝心”楹联,红底黑字,字体雄浑刚劲、雍容端朴,虽然灰尘蛛网布满了表面,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任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商议宗族大事,执行宗族私法权利,传承优秀的治家格言、家训和族规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任氏宗祠虽然走过了近500年历史,在岁月的沧桑中垂垂老去,无法避免地呈现出破旧颓败之状,可任氏后裔们,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这份祖上传下的家业。

古村记独立编辑自网络






欢迎光临 (http://162.241.138.223/~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