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家分晋时,赵国地理位置最不好,跟早期的秦国一样,能出去的地方只有草原,所以赵武灵王才会把目标放在少数民族身上,不过有没有跟秦国取经尚未可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法实际上是违背当时中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但是赵国需要人口和土地,没有办法,只能硬干,因为当时燕国一直也想要趁火打劫吞并赵国,没想到赵武灵王各种离间,导致楼烦和中山转攻燕国,赵国在后面黄雀。
云中三郡拿下后给战国提供了土地人口自己畜牧,然后直接灭了中山国,中山国不但国力及格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拿下中山国,就不会惧怕燕齐魏三国的进攻了,这样才使赵国能好好修养。看见赵国崛起,魏国放弃吞并赵国,开始联盟抗秦。五国相王活动,赵国开始联姻各国,建立外交。赵国也同样没有太大的科技,外敌问题,同样也是内乱问题。首先肥义这个人很重要,肥这个姓氏就是白狄中山王姓,他当了赵国的相国,力挺赵国变法胡服骑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可能性。
但是能确定的是,赵国如果不用计,早期无法吞并楼烦林胡和中山国,所以吞并后,这三方势力并非赵国从属或者奴隶,很可能是一种联邦同盟模式,而这个很有可能是后期赵国后继无力的主要原因,赵武灵王还曾经派遣中山乐池辅佐燕昭王。当时燕国是一块大肉,赵武灵王让给了代表中山国的乐池,之后燕昭王借助秦派势力制衡了乐池,黄金台更是把乐池弄走了,这个乐池名字有待商榷不过应该是乐毅的亲属,之后乐毅相燕,跟这个乐池应该也有关系。赵国很多人才流入燕国,到底是因为赵国留不住人,还是赵国人心不齐?这样中山,林胡,楼烦党派想要在其他国家也发展发展?
这个都是有可能的,而且能够确认,这样人,一直到赵国末期都是有巨大权柄的,比如乐毅还能回赵国养老。其实称霸除了中原列侯的斗争之外,其实兼并同化蛮夷,应该才是决定统一的标准,这点,似乎只有秦国完成了脑洞产物。赵国就是对国内的旧势力打击的不够彻底,改革不够,感觉地理上,齐国不能向蛮夷拓地吃了大亏。齐国扩张到极限了,往南是楚国的淮上之地,往西就是三晋,都不是善茬。吞宋是胜负手,陶地肥的流油,只要能消化,真是天下英雄谁敌手。但搞吃独食,嘴脸太难看,又没有手撕包围网的实力,只能悲剧。
楚国就像小东周,吴起之死收割了一批贵族,然而没有触动根本制度,齐楚变法力度都很低,统一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加强版商周。北上是河北大沼泽,灭燕也消化不了,春秋南下被吴国打回去就一直没再腾出手来了,从三晋手里索地太夸张了,战国大片的也就中山手里弄了点地,只有灭宋一条路,吃独食也难免,饿久了,东汉以前河北交通太差,沼泽地太多,灭了燕也很难征兵征粮,赵国一直是留着燕国开垦河北,燕人初步开垦得差不多了赵国就来掠地,灭燕对赵国没什么实质意义,齐国这边交通略好些,有条到蓟的古孔道所以试过灭燕,但依然很困难。
某种程度上,齐国就像个没有海峡的英国,地盘不大,经济发达,有一定的尚武传统,大多数时候陆军都只是二流水平,但一到开战就能凭借经济优势迅速拉起一支能战之军,秦昭王时秦国打遍天下无敌手,动辄斩首数十万,却被齐国从正面攻破函谷关,没有乐毅破齐,鹿死谁手真未可知。赵国一直无法吞并中山国,如何崛起?不是赵雍如何如何的英明神武,而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变了,变得对赵国有利,从而使得赵国吞并中山,将邯郸与代地连接了起来。齐国没有国土纵深,没有战略扩张的后院,这是它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表面看,从称霸争雄变成了以灭国为目的的全面战争,从深层看,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部的分封制纷纷解体(主动或被动),主动的如秦国,走上集权化道路,被动的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还有齐国,被田氏篡位,中央集权已经在诸侯国内部建立起来了,虽然各国集权化程度各有不同,但历史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已经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层层分封的模式了。
欢迎光临 (http://162.241.138.223/~zazww/)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