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三门,小莆古村。 位于三门县城东11 公里,隶属六敖镇。地处马向山西北麓,三面环山,唯北面为滨海平原,块状聚落,呈半月形。该村是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淡秋的故乡。
走进三门县小莆村,漫步在幽深的小巷,脚下的卵石被时光雕刻得光滑圆润,抬眼是高耸的马头墙和直入云霄的旗杆,一股远古的浑朴弥漫期间,到处都留下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沿着卵石小道,眼前是林淡秋笔下的故乡小景,是修缮一新的双桂书院,横卧村口的石拱桥,巍峨的郑公山,溪畔的石碾群,还有因抗倭而筑的巡检司古城,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古朴气息,就像一幅浙东民情风俗画。 据当地《林氏宗谱》记载,先祖元朝末年从象山鸡鸣过三门湾,见此地山明水秀,谷深林茂,山环海口,水涨坡塘,景色宜人,而择小埠茶山而居。因远祖来自福建莆田,而自称小莆。 绵绵七百年,小莆人背山面海,农耕渔作,虽地处海隅,却一直推崇忠孝育人、耕读传家,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林炳宗,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章梫,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淡秋都出生在这里。 章梫(1861-1949),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登进士,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国史馆协修、纂修、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他的晋风唐韵的草书被书法泰斗沙孟海评价为:“自唐以来千余年,学《书谱》者第一人。” 林淡秋(1906-1981),原名林泽荣,左翼作家,出版小说集《散荒》、随笔集《业余漫笔》,翻译的作品有苏联长篇电影剧本《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合译《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等,曾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浙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文联主席等职。他的作品朴素而严谨,在浓郁的生活画面中,透着强烈的时代感。 小莆村自然风光雄秀,它背枕郑公山,山高林密,谷幽岩奇。位于村南的滴水岩瀑布,一道水帘从60米高的崖顶一泻而下,震荡山谷,有“三门第一瀑”之称。 小莆村地处海隅,时有风暴浪潮侵袭,自古乡人便对神灵恭敬不怠,建有大小寺庙十余座,当境殿、护家庙、集庆寺、南大竺寺、浦珠庵、关帝庙、新殿、城隍庙、白鹤殿等。这些庙宇与村中的民居相映生辉,使村落多了几分幽深厚重的气蕴。 步入小莆村,就会发现村口的石拱桥静卧于溪流之上,那伟岸而优雅的雄姿,却多了几分古朴的韵味。桥头两棵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挺拔苍劲,如伞的树冠,把石拱桥笼罩在绿荫之下。桥身青藤遍布,绿荫婆娑;桥下溪水清碧,游鱼历历。走上桥头,发现桥面一概用鹅卵石铺就,只是已经很难看出它原来的图案。桥身两边光滑的大石头上,刻有象棋和五子棋的棋盘,可见不久的以前,这里曾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座块石结构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桥面宽3.83米。拱券块石纵向并列砌筑,净跨7.5米,矢高8米。两侧无栏板,东西落坡较陡峭,各设台阶5级。在桥两侧拱券石上,分别阴刻有“登云桥”三个楷体字,旁镌“乾隆五年(1740)三月”等字样。“登云”寓意步步高升,蟾宫折桂,平步青云,体现了希望子孙能够出人头地的朴素思想。登云桥建造纪年确凿,构造坚固,保存完好,颇具江南特色。
过登云桥,西北百步外有一座双桂书院。清雍正年间(1723-1735),当地林氏家族为解决本族子弟求学问题,在村头古庵遗址集资修建书院,因缅怀先祖兄弟同科蟾宫折桂而取名“双桂书院”。双桂书院坐北朝南,三合院式砖木结构,通面阔22.67米,进深13.92米,面积315平方米。正屋高于地面八个石阶,为二层三楹,东西两侧附建一层三楹厢房,土墙黑瓦,书院前石板铺地,古朴而庄严,依稀显示出当年书香门第的气派。院内的一轴一柱、雕梁画栋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昭示着当年族人子弟摘取功名、衣锦还乡的荣耀。双桂书院最特别之处是堂前二楼木地板正中开着一个用木栏杆围着八角望井,从井上向下看,一楼堂前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二楼地板上开着这么一个窟窿干什么用?答案是,旧时书院老师为图方便,便于从楼上就可以监督楼下学生读书,所以特意开了这么一个望井。
双桂书院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前幽后旷,视野开阔。旁有古桥,桥头古木参天,桥下溪水潺潺,环境十分优美。这样幽静的环境,不愧是学子静心求学的好地方。书院原建有文昌阁、魁星亭。前人有《湖心奎阁》诗:“龙溪曲曲绕芳田,水漾湖心一色天。光射奎楼芒在斗,风吹鳞甲动于渊。栽培雅化戍桃李,图画高轩写雨烟。自此文星辰朗耀,石池翰墨试香泉。”小莆村林氏后裔,依仗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耕山牧海,在劳作之余,读读圣贤之书,接受着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过着波澜不惊的田园生活。解放后,这里一直作为小莆小学的校舍,后因年久失修,于2003年重建。林炳宗、林淡秋、林泽清等都曾在双桂书院得以启蒙。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小莆村村居在岁月的磨蚀中也逐渐显露苍老迹象,或湮为瓦砾,或残垣断壁,或半爿仅存,就像一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 登云桥、双桂书院已经老了,像一部古老的书,载满了沧桑而悠远的故事。从布满青苔的一石一瓦,能读出时代的变迁。从桥下流动的溪水,读出山村的风云变幻,从弯曲的桥身上,读出岁月的动荡t流逝。从桥栏边的石条上,读出乡间村巷的家长里短。 古村记转载编辑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