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世纪百强047 《臺灣人三部曲一:沉淪》作者:鍾肇政【EPUB】

[复制链接]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臺灣人三部曲》名列 世紀百強 第 47。作者鍾肇政,臺灣小說作家,為臺灣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縣龍潭鄉)。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臺大中文系,因聽力障礙,只好輟學。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同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臺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歷時十年。另外還有《高山三部曲》(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臺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作家,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連其他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
  鍾氏雖常被刻版印象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臺灣文學而已,故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鍾氏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
  ※※※
  【青山青史未能忘: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
  有「臺灣客家文學第一人」之稱的鍾肇政,是臺灣文學的「國寶級」人物。鍾肇政以客家人「硬頸」精神,以民族大義和家族命運為歷史坐標,以時代艱難和刻苦求存為敘事母題,寫下了臺灣人高尚的性格與精神。《臺灣人三部曲》是鍾肇政的經典名作,由「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三部長篇所構成,小說經歷陸家三代,時間橫跨日本佔據臺灣到日本戰敗投降,是一部混合了抗日義舉、兒女之情、時代滄桑、家族演進和客家人文精神的民族史詩。
  客家抗日史實
  鍾肇政的先祖來自廣東長山(今屬廣東梅縣),幾代人世居臺灣北部重要的「茶鄉」桃園龍潭。其一生作品具有鮮明的客家認同,善於把客家人的自然風土、山林情感和民俗技藝,溶入在作品的情節與對白中,反映「臺灣客家」的人文本色。然而,鍾肇政的作品並不自限於民俗雜憶,而是充滿宏大的歷史縱深、深邃的歷史意識、濃郁的鄉土情懷,近而溶鑄成臺灣客家精神的典律標記。
  所謂「三部曲」(Trilogy),是指一種「歷史史話」,以民間故事和通俗話語所構成,旨在記錄、補充和再現歷史的過往和記憶。「三部曲」源自希臘三大悲劇,後來延用泛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文學作品。至於「大河小說」,則來自法國文學理論,意指「在動盪的社會、混亂的時代思想裡,以宏大的構想基礎,將與各階層民眾有互動的主人翁想法與苦樂體驗,詳細描述的長篇小說」。
  【臺灣人三部曲一.沉淪】
  首篇「沉淪」座落於昔日桃園龍潭「九庄寮」的望族「陸家」。陸家是一個客家大族,一百多年前移墾來臺,歷經艱苦創業和長期努力,建立了一大片莊園。百年來,陸家以種茶為業,過著耕讀傳家、與世無爭的生活。一八九五年,中國政府在甲午敗戰之後將臺灣割予日本,臺灣人一時成了亡國奴。在異族鐵蹄即將踏入家園之際,陸家開始商討「亡國應變計劃」。家族長者信海公決定,家族一分為二,二兒子陸仁智返回大陸原鄉,小兒子陸仁勇組織「陸家軍」,加入各地的抗日義勇軍共同抗日。
  在一場究竟遠避內地還是守地抗日的家族會議中,鍾肇政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客家耆老──信海公。信海公早年自內地移居入臺,為人正直耿厚,在他身上,不僅見證了祖輩先民渡海來臺、劈荊斬棘的歷史軌跡,也彰顯了客家人「忠國愛族」的情操,體現「客家智者」的沉穩與堅毅。
  年已七十高齡的信海公,有著一副鶴髮童顏、紅光滿面的外型,他非常關心時勢,密切注意亞洲變局。他把民族遺留下來的祖產視為生命之寶,豈能就此拱手讓予東洋日寇。然而,在國羸民貧、敵強我弱的時局下,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已成悲劇宿命。當割臺之議已成定局之後,他決定不計生死、保土抗日。但為了避免家族全部覆滅,於是決定「家分二路」,兒子仁智避走內地,為家族預留香火;小兒子仁勇則留臺抗日。信海公就是稟持「陸家不能沒人」的信念,堅定地站在「保族抗日」的立場,表現了愛國者的剛正和勇氣。
  據史料,在日本進據臺灣之前,已知臺灣島內已紛紛成立「義勇軍」,日軍參謀本部乃擬定「攻臺」計劃,從北到南,實施「彈壓政策」。日軍自登陸日起就一路燒殺擄掠、片甲不留。日軍先遣部隊登陸後,在臺北與新竹之間的「大嵙崁溪」(現在的「大漢溪」)沿岸,遭到大嵙崁武生汪國輝、三角湧樟腦製造業者蘇力、樹林地主王振輝等人率領的「住民自警團」的自衛和抵抗。隨後,日軍的援軍到來,便展開燒村滅鎮的屠殺政策。日軍設定大嵙崁以東至三角湧之間的所有村莊,都是抗日的義軍,就下令焚燒大嵙崁街,於是四萬人左右的繁華市街連燒3天,火焰沖天、煙硝滾滾,二十多里之內無物可見。當時的抗日領袖汪國輝則死於日軍武士手斬之下。
  陸仁勇集結了少數客家子弟兵,投奔到位於平鎮以胡老錦為首的義軍集團。但因義軍畢竟是年輕的莊稼漢,既不懂戰術,也缺乏訓練,在與日軍血搏之後,仍告失敗。陸仁勇帶著殘兵退回九座寮,決定再與義軍統領吳湯興聯合,伺機反攻。
  採茶與山歌
  「沉淪」所描述的除了客家子弟英勇抗日之外,鍾肇政也以其鮮明的記憶,描寫了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點滴,特別是客家人特有的採茶活動、民間習俗和「山歌競唱」等等。
  小說敘述信海公七十一大壽,儘管「年頭不平靜」,割臺之議已成定局,但客家族人依然不改本色,決定擺出客家人獨有的「打採茶」、「吹八音」,以顯示隆重的排場。兒孫們決定殺兩條大豬,演幾場採茶棚戲,席開五十桌宴請客人。「打採茶」是世家山區、務茶為本的客家人重要的禮俗,其間必有「採茶戲」的表演。採茶戲是客家一種原始質樸的歌舞小戲,或者由採茶「細妹」──意指小姑娘──單獨表演,或者男女同臺對唱。其中或者戲謔、調情、打趣之外,也間接流露客家人不畏辛勞、自得其樂的風情和性格。「粢粑」則是客家人每逢節慶必備的美食,每逢婚喪喜慶、慶生祝壽、祈福祭神時,就會「打粢粑」,一則齊聚親友於娛樂之中,一則聯絡情感,增加生活樂趣。
  這些客家民俗的描寫,例如「滄溟行」的「做膨風茶」(今稱「東方美人茶」)、「插天山之歌」裡的「做料仔」、「拉木馬」,以及喪葬儀儀中的「做齋仔」等等,旨在顯露客家人質樸、樂天、吃苦、團結的性格。但除此之外,所謂「大河小說」,除了取其浩浩殤殤、滾滾轆轆的胸懷與志氣之外,還在表達客家族群在時代動盪、民族多難的歷史變局下的生存境遇與狀態,展現客家這個民系頑強的生命力,不畏苦難和勇於承受的堅韌品格,也就是「硬頸精神」。
  客家人文主義
  通過小說人物的塑造,鍾肇政樹立了一種「客家人文主義」的典型與風貌。在他筆下,原本牧歌式的田野生活,被日本人徹底打破了。但客家子弟並不貪生怕死,陸家子弟有勇敢的仁勇、沉穩的阿昆、癡情的阿倫與略有稚氣的阿崇,這些人物都堅定地成為了反抗日本侵略的行動者。在一種歷史苦難的籠罩之下,人性並未遭受扭曲和變形,一種超越私情小愛的的情感,反而得到了至真至誠的昇華與純化。
  陸家兩代之間的愛情,在戰爭陰影下,越發顯得珍愛和可貴。陸家本是一個典型的氏族宗法家庭,但在世局紛亂之下,人們也自覺地尋求包容和寬待。男人們在敵前奮戰,傳統的宗法禮俗受到了時代的衝擊。陸家長輩不再堅持婚約古禮,也捐棄了門戶之見,他們接受了阿崇與桃妹、阿倫與秋菊等人的自由戀愛。儘管阿青與阿崇因同時愛上桃妹,一場三角戀愛使他們產生的妒嫉和忿恨,但阿青在抗日中英勇犧牲,情敵之恨乃消溶在同仇敵愾的氣氛中。另一方面,素行不良的阿岱在戰爭中醒悟懺悔,主動要求參戰以尋懺悔,也得到族人的贊許和寬待。在這裡,勇氣、犧牲、贖罪和寬容,交織在這個家族的情義生活中,表現出一種痴情般的愛國情操。人性中的溫情和厚愛,在國仇家難中更顯示出純潔與光輝。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30 18:38 , Processed in 1.67988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