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谓我心忧·精神颂歌·诗意智性:评《追梦珊瑚》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1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先平被誉为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之父,四十多年来,奔走于大自然之中,多次跋涉、穿行于大漠戈壁,崇山峡谷,高原山区,书写着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以吁求尊重自然的生态道德。这本新近出版的《追梦珊蝴——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下文简称《追梦珊瑚》),则是他四次赴南海、两赴西沙的产物。读这部描写有关珊瑚科考的纪实文学作品,我们不难触摸到作者对珊瑚等海洋资源遭遇破坏的忧患情怀;不难感受到作者对那些为保护和恢复瑚礁生态系统的海洋科学家们的浓烈礼赞之情;作者以诗性优美文字描写祖国南海之美的同时,亦为我们“烹制”了关于海洋的“知识盛宴”。

  心忧与何求:生态道德的急切呼唤

  弗洛姆指出,占有欲“使我们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宝藏是有限的,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现代人的欲望无休止的膨胀,正是导致了自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追梦珊瑚》揭示了现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无休止地向海洋索取的残酷现实,对为了一己之利而掠夺和毁灭珊瑚的行径表露出深恶痛绝的批判立场,对海洋环境忧心忡忡之焦虑溢于笔端。

  人们在消费主义文化的裹挟下,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被不断地改写,对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充满期待与拥有。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崇拜、炫耀与无理性的消费文化,掣动着人们把海洋及珊瑚资源一步步地推向毁灭的深渊。对此类情形,作者描绘得触目惊心,忧患情怀切切可感。

  作品叙述了那些消费主义崇拜的玩家们为逐利开采“砗磲”与“螺化玉”,进而严重毁坏珊瑚礁的行径:砗磲又被玩家称作“海玉”,虽然国家已经三番五次严令禁采砗磲,但其工艺品依然很多,而且昂贵,价格飞涨;有人无意中从珊瑚礁中得到了一个小螺,被玩家得知后,感到有“开发”价值,所谓开发就是热炒,炒到现在市场上一颗螺化玉动辄几百、上千元。对这种缺失生态道德的行为,作者作品人物小李之口,几乎表达了撕心裂肺般地愤怒谴责:“那些想一夜暴富的人就开始炸礁了,你看,炸了那么多珊瑚礁,还不知能找到几个!想想看吧,仅仅是我们科研团队就花费了几百万在这里造礁,……有人却为蝇头小利疯狂炸礁。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也有人干!”

  同时,作者又以三亚地区的珊瑚礁为例,理性而概括地分析了珊瑚礁现状堪忧的原因,认为之所以如此,与人类的过度开发,本性的贪婪、生态道德缺失密不可分。作者指出,正是为了发展经济,导致三亚人口猛增,于是城市污水、垃圾统统向大海倾泻,加上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污染。过度捕捞、特别是非法炸鱼炸礁,也对珊瑚礁造成了极大破坏;海水污染造成了珊瑚的天敌——长棘星的爆发。还有作品中提到的海洋动物玳瑁,作者叙述道,因为其外壳漂亮,有奇妙花纹、具有驱血凉血的功能,由此玳瑁遭到了灭顶之灾,过去,我国沿海常能看到它的倩影,而现在,玳瑁已成了频危物种。对太多的游艇占据入海口的码头,破坏海洋环境,作者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总之,作者毫不掩饰、尖锐而真实、多角度地揭示了海洋及珊瑚资源遭遇危机的现实,对现代社会里人们存在的无边欲望之壑、利益崇拜、经济短视行为予以了理性地批判。正如马丁·布伯所提出的警告“把自然视为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时代已经结束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东西,人只有把自己置于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才有希望避免生态灾难。” 作者亦反复在文本中呼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文明教育也要从孩子抓起,从培育生态文化抓起。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保护生态是环保部门的事,其实只有从每个人做起,只有树立了生态道德,才有可能建成生态文明”。此类警醒之语,作品中多处可见。

  坚执的守望:知识分子的精神颂歌

  《论语·泰伯章》有语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为中国传统分子的真情写照,他们期冀建立符合自己理想的人间秩序,并为之努力奋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依然承继了历史上知识分子之优良传统,对国家民族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挚爱自自己的事业,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在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群体似灿烂的星河,最杰出的典型,当属“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正是因为有这些知识分子群体的甘于奉献,中华民族今天才能昂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社会转型、时代变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全面市场化的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悄然嬗变。在艰巨而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知识分子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价值信仰?是固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还是在物欲中实现自我舒适、满足而放逐。《追梦珊瑚》一书塑造的皇甫晖博士团队,给了我们响亮而明晰的答案:他们舍弃个人安逸的生活,为保护祖国的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工作。当下知识分子如何摆脱现实生存与为精神信仰之间的选择困境,他们似乎提供了一个范例。

  书中所展现的海洋科学家们的确是值得歌颂的。他们大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顶级生态系统,保护祖国珍贵的珊瑚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封海育珊瑚礁,植珊瑚造礁”的科研目标。为了完成这个梦想,皇甫晖博士带领研究团队,长年累月在祖国海岛、礁盘上、海底深处考察,数年间,从福建东山开始,由北向南,走遍了广东珠江口和雷州半岛、广西涠洲岛、海南的洋浦、三亚,直至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期间要经历地动山摇的晕船、要饱尝海上长期漂泊与食物单调的艰苦、要忍受待在孤悬于大洋深处礁盘的寂寞、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潜到海洋深处。虽然有太多的危险与艰辛,作为海洋科学家,他们把海洋当作演奏自己生命乐章的舞台,把培育珊瑚当作自己一辈子的守望。

  我们知道,歌颂知识分子的作品早已有之,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有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虽然《追梦珊瑚》与上述作品在礼赞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上是一致的,但它有自己的独特旋律,即这些海洋科学家是有血有肉,有生活情趣的,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不是空洞的所谓的爱国理想的推动,更多的是兴趣,有着新世纪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选择。比如文本中皇甫晖博士,喜欢玩、喜欢看网球比赛,她之所以选择研究珊瑚生态系统,是因为喜欢大海,“她更喜欢穿梭于海藻、珊瑚中,与鲨鱼、海豚、海狮等海洋生物嬉戏,异彩纷呈的海洋世界给了她无穷的乐趣,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理想萌动——向往大海、大洋”。这样表现知识分子,我觉得是富有新意的,也体现了当下时代特征。

  无论如何,当世俗的功利主义喧嚣高蹈,当欲望野蛮生长、当太多的知识分子沦为物欲的“迷失者”,总是需要一种力量来平衡。《追梦珊瑚》塑造这样一群科学家们,或许就是如斯的一种平衡的力量。感谢刘先平!

  丰盈与诗性:知识性写作涵纳美学之韵

  《追梦珊瑚》虽然是一部科考纪实的作品,但作者没有枯燥、单调的“实录”与“状写”,而是借助类似于探险的叙事模式,把有关海洋及珊瑚保护的主题叙述得生动盎然。文本中既有自然、科普等方面的丰盈多维之知识介绍,又有文学审美与诗性张力之可能。

  作者在讲述皇甫晖博士团队事迹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有关海洋、珊瑚、鱼类、环保等多方面知识。比如一开篇写作者与李老师在海边漫步时,捡到一块红珊瑚,由此娓娓道来有关红珊瑚的知识:“你是想疯了吧,红珊瑚已经是极端濒危的物种,它生长缓慢,素有‘千年珊瑚万年红’之红,价格比黄金还高……因而有人将珊瑚称为‘海底钻石’”。当叙述皇甫晖博士团队到南沙群岛考察珊瑚礁时,作者顺势介绍了南沙群岛组成、地理位置、历史状况、气候特征、守岛官兵生活状况的变迁,宛若具体而微的一部南沙群岛的岛志。当讲述海洋污染对珊瑚的影响时,作者又纵横捭阖,笔触回溯历史深处,介绍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海洋污染事故,从1963年的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海域失事,述及新世纪以来在墨西哥湾发生的石油井喷事故。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作品中涉及知识性介绍的海洋鱼类不下10余种,有蝴蝶鱼、章鱼、炮弹鱼、翻车鱼、石斑鱼、剑鱼、蝠鲼、金枪鱼、文昌鱼、白海豚、花园鳗、䲟鱼、针鱼等。介绍珊瑚的种类亦丰富多样,有红珊瑚、火焰滨珊瑚、鹿角珊瑚、叶状蔷薇珊瑚、中华扁脑珊瑚、辐石芝珊瑚、竹节珊瑚、海底柏珊瑚、泡囊珊瑚、园冠珊瑚、柳珊瑚。还有海洋其他动植物,如海葵、海胆、鹦鹉螺、水母、长棘海星等。毫不夸张地说,这部作品不亚于一部小型的海洋知识百科全书。作者正是借助于大量的信息材料和实证性素材的采集, 形成了文本强大的信息冲击量和综合空间的覆盖,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虽然《追梦珊瑚》知识含量巨大,但作品的审美功能并没有由此失落,读起来,丝毫感觉不到文本中材料堆砌和档案搬家的滞重感。“今天读者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尽管他们还欢迎并需要小说这样因借助虚构手段从而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可他们不再轻易接受那些缺少实际内容在艺术上又造作粗糙的作品,更乐意地把精力用到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现象并在艺术上有一定特点的报告文学或其他带有纪实性特征作品上去”。可喜的是,作者在酿造海洋知识盛宴的同时,以多年坚持大自然文学创作的职业良知、想象、感情、诗性语言灌注于其中,既有情感的充盈,又有理性的沉实。精致的语言、行文中澎拜的激情、富有哲思的议论、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使得《追梦珊瑚》体现出跨文体叙事的魅性色彩。文本既有小说情节起伏之波澜,又有散文诗性抒情之旖旎,还有纪实文学之明晰。如语言之精致:“远处时而蹿起巨大的水花,如大漠孤烟——是鲸,是鱼”;如行文中澎拜之激情“好家伙,眼前这景象犹如西天晚霞落入海底!比春天的柳条还要清翠的枝状珊瑚……好美的珊瑚世界!好美的海底花园!”;如富有哲思之议论:“孔夫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以此推论,他尽管周游列国,却绝对没有来过南海,因为南海是水不清则无鱼。这里的水清澈透明,能见度高,可看清水下三五米处游动的鱼虾”。

  于是,《追梦珊瑚》并没有因为知识含量之丰厚,显得滞重与拥塞,相反,因为作者追求真实与诗性的张力,整部作品读来美学韵味十足,作者的表达生态道德的诉求亦清晰可见。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5 10:54 , Processed in 1.61662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