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湾汉声出版公司创作,在华人世界享有盛誉的《汉声中国童话》,将由天地出版社再次引进出版。据悉,天地出版社将以超大16开本、每月1册、全套12册的精装形式升级再版《汉声中国童话》,此举将再次开创“中国童话”的出版童话。 37年历久不衰,已成华文童书出版传奇 《汉声中国童话》出版至今已经37年。1971年,汉声杂志社在台湾地区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亲力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旨在建立起“中国民间文化的基因库”。在收集、整理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汉声杂志社的几位创办人发现传统文化日渐凋敝,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就连儿童读物都是以西方童话故事为主,导致许多孩童并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年轻的热情与使命感驱使下,汉声的几位创始人萌发了编创中国人自己的童话的想法,希望能够为绵延中国传统香火尽一分心力。至此汉声杂志社便开始了宏大的以“中国童话”为标识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汉声杂志招募了100多名文字编辑收集、整理、编写故事,启用了200多名美术编辑研究、绘制插画。经过长期的艰苦与努力,一直到1981年,《汉声中国童话》才最终结集成册,完成了一个月一册,共12册,包含362篇图文并茂的“中国童话”。 《汉声中国童话》在出版之时,营销推广还未流行,仅靠口碑相传,竟然取得了极佳的销售成绩。据汉声杂志的总策划黄永松先生介绍,当时杂志社接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甚至有些小学生从第一本《一月的故事》出版之后,就开始期盼第二本、第三本……据《汉声中国童话》的忠实读者谢启大女士介绍,每次搬家唯一没有被清理掉的书就是这套《汉声中国童话》,这套书已经成为她家的传家宝。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曾经说过:“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家里有《汉声中国童话》的小朋友,因为这是一套非常精美也非常贵的经典童书。即使经济不宽裕,很多父母也会为了孩子教育,咬咬牙买下。” 如今,这套沉甸甸的《汉声中国童话》已经输出了各种版本,成为整个华语童书出版界的经典之作。不仅荣获了台湾地区图书最高奖励“金鼎奖”,还多次入选了台湾地区各种小读者票选优秀图书书单,在国际上也摘得了新加坡最佳图书金牌奖等重要荣誉。4年前,《汉声中国童话》曾以《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为名引进大陆,并一举荣获了文津图书奖、2013年最佳童书奖等荣誉,还入选了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推荐书单,销量高达百万册,开创了华语童书出版界的传奇。 历时一年改版精校 传承汉声严谨之风 《汉声中国童话》编写之初,便以“慢工出细活”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据介绍,所有参加这项编书工作的文字编辑,在开始工作之前都经过了民俗专家、语文老师、儿童心理学家等各领域专家的培训。这些编辑开始时的两三个月甚至连一则故事都没有写,每天只是参加各种活动:听课,做报告、开讨论会。“这样慢慢训练,扎实的打下基础,真正开始工作后,才有能力栩栩如生的消化资料,而不为先前整理的资料所困。” 只有专业培训还不够,还需要来自读者的真实检验,当时汉声巷的孩子们就成了决定故事去留的小评委。每一篇故事创作完成之后,都会讲给这些孩子听,如果孩子不喜欢,那就会继续修改,直到能够吸引孩子为止。 除文字外,插画也是书中主干。汉声专门成立了制作各类中国童话插图的“汉声画坊”。为了使插图具有民族的美术风格,他们翻出积存十多年的中国美术资料,甚至向国外美术馆调借中国美术文物的幻灯片来做参考。在形式上,年画、皮影、刺绣、剪纸、壁画、雕塑、石刻,甚或历代的美术作品,都成为“汉声画坊”活用的素材。文字部门需从大量的资料中披砂沥菁,在二三十个故事中选出一则有可能性的,经再三改写完成后,送进插画部。黄永松常会抱着一大沓厚重的画册,其中夹有许多注记纸条,以便为一则故事打草稿。因此,一张战争场面的草稿,足可以让他们忙上一个礼拜;一幅边框也往往耗用三四天的工夫才能勾绘完成。正是秉着这种编创精神,才使得《汉声中国童话》成了历久不衰的经典。 这种严谨的汉声精神值得每一位出版人学习。为了将这套《汉声中国童话》更好地呈现给大陆读者,天地出版社用了一年的时间打造新版中文简体版图书,力求实现经典还原。4年前引进的中文简体版本图书,将原版图书由大尺寸精装12册图书拆分成了36册平装图书。而此次再版,天地出版社在产品形式上还原了原版图书体例,保持了以“中国历法”为编辑主线,从大年三十开始,一天1篇故事,一月1册故事,一年12册成套的精装设计,增加图书的厚重感;在成品尺寸上也还原了原版图书的超大16开尺寸,以期更好地呈现书中那些大气磅礴的插图;除了单册图书,天地出版社同时推出12册一套的典藏礼盒,作为送给童年的礼物;与此同时,天地出版社还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推出对应的小套装,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在图书内容的制作上,天地出版社也秉着精编精校的态度,不仅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增加了审校次数,还专门和汉声的编辑、美编就内文的文字修改、版式调整、封面设计等问题进行多次讨论。在文字内容上,原版图书还是存在一些语言风格、地域文化的差异,天地出版社在尊重原版力求口语化以便父母讲读的基础上,对部分文字按照大陆的审校要求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据了解,编辑们经常会为了一些字词的运用进行反复推敲。比如 “扶着剑走上前”还是 “仗着剑走上前”,“扶”这个字似乎并不能准确描述这个动作,而“仗”这个字虽然准确但又偏文言,到底怎么改更合适?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据这套图书的责编介绍,他们的桌子上不仅堆着厚厚的稿子,还摊着各种诸如《辞海》《山海经》《史记》等工具书和古籍,以便随时查阅考证诸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以及事物起源等故事的相关内容,以避免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偏差。 在封面的设计上,天地出版社邀请了多位设计师进行设计工作,并在细节上和汉声的美编进行多次讨论,并向汉声请教了原版封面的设计思路,以“向原版致敬”之心完成了新版封面的设计。极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版封面的文化韵味以及灵动童趣。封面底色采用了潘通墨印刷,12本书,12个颜色,浓墨淡彩各不相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 权威专家多角度解读 传递民族文化薪火 《汉声中国童话》的出版初衷,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伦理亲情的维系、文化自信的建立,也是想让这部“古老”的经典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把当代儿童从虚拟喧哗的电子产品中拉回来,帮助中国儿童稳定扎下深厚的文化根基,让我们的民族幼苗身心茁壮地成长,能够担起重任,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和传递这一出版理念,天地出版社特别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前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海飞 ,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 ,全国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台湾童书出版人、创作人郝广才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童话诗人林世仁,悠贝图书馆创始人林丹,阅读推广人、《中华读书报》主编助理陈香等十几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声中国童话》进行解读。以期通过各位专家学者深层次、全方位地解读,将汉声《中国童话》的价值和内涵,更加清晰地传递给更多少年儿童。 正如黄永松先生在新版后记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期许汉声《中国童话》可以成为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载体,所以故事取材不限于神话、传说,而是顺着中国岁时节庆,将节令掌故、中国历史、科学故事、伟人故事、事物起源、典故……一一述说,让孩童体会整个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使大人与小孩、古代与现代都能毫无隔阂地结合在一起。故事中蕴涵的伦理亲情、忠孝节义、自然人文关怀,也能在无形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此外,读故事的时候,爸爸妈妈若能将孩子抱在怀里,或是让孩子依偎身旁,是最直接的感情联结,而这样的美好回忆,将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情感财富。长年的民间文化工作经验,我们有自信《汉声中国童话》可以在新世纪扮演好平衡的角色,帮我们的孩子打好最稳固的文化扎根教育,不论未来面对什么样的新挑战,还是可以踏着稳健的步伐,重建新好文明,为人类幸福把关。”
|